台灣壽險業陷入亞洲最嚴重的利差損,外商母公司紛紛拋棄台灣據點,以免被迫進行無底洞般的連年增資!
惠譽國際信評25日指出,一般壽險業的3大獲利來源中,台灣業者即使努力維持每年4%投資報酬率,但在極低利率環境中,加上舊有保單沈重的高預定利率,非常明顯無法損益兩平,目前整體壽險產業所面臨的利差損在100bp至60bp,致使各業者的獲利能力極具挑戰。
而去年因金融海嘯衝擊,在台外資壽險公司考量國際保險監理日趨嚴格,各母公司不願對台增資,導致ING安泰、保誠、全球和南山等4家外資壽險業台灣子公司連續被出售。目前仍在台營運的12家外資壽險業,綜合市佔率僅約10%,完全不具市場影響力。
根據惠譽信評估計,台灣壽險市場在亞洲排名2、3,僅次於日本,與韓國互有競爭,可是台灣的壽險業面臨的利差損,卻是亞洲各國最嚴重的地區,主要是過去20年累積了太多高利率的儲蓄型保單,而轉型為投資型保單的動作又受到太多監管的限制。
惠譽信評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指出,壽險業利差損問題所衍生的資本壓力,除非是本土大型壽險公司可以從市占率上創造經濟規模,並在死亡差和費用差上進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另在債券等固定收益商品投資賺錢;而來台搶市的外商壽險業均無法競爭,今年以來已連續4家外資人壽業者退出台灣市場,原因均是各母公司要求藉此解除在台舊有保單的長期利率曝險包袱。
李信佳分析,以國內壽險業目前的財務實力條件,若要完全遵循歐洲已實施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4,即國內的「40號公報」,整體產業將需增資10%~15%,即目前的新台幣8兆餘元,需再增約8、9千億元,在台外資壽險業若是自己賺不來,部份屆時唯有仰仗母公司,以台灣將持續存在的低利率環境,壽險公司要有漂亮的獲利,相當辛苦。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