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高惠雪日前指出,工業局自今年度起編列近137億,大力推動4年期的「北中南老舊工業區之更新與開發」計畫,期全力提升老舊工業區之競爭力,打造「工業區新風貌」,更期望讓高學歷之年輕族群能投身更新後之老舊工業區。

近兩年來積極為工業區更新南北奔波的工業局副局長高惠雪表示,台灣工業區開發已邁入第49年,目前全省工業區已達61座,生產廠商家數計有11,794家、從業員工數高達524,996人,並為國家每年創造約4兆元產值,占台灣製造業總產值1/3;而這些傳統業者都非常「惜情」,在金融海嘯期間,幾乎都只減薪不會裁員,因為這些員工都跟公司一起打拚數十年,因此傳統產業者對穩定台灣經濟的貢獻極大。

高惠雪表示,全台61座工業區中,已有55座超過15年,其中32處更高達30年以上,更新有其急迫性。而工業局今年度對工業區的更新係採「軟硬兼施」之滾動方式進行,首先加強硬體之基盤設施更新:主要對基盤設施老舊或供給不足,進行維護改善或整建,包括公共照明、路口增設監視器、太陽能板設備等。在軟體協助產業聚落建構及轉型方面:則結合園區內外產業形成群聚鏈結,或結合地方觀光、文化等特殊資源,協助廠商提升研發能量,協助廠商建構產業聚落及轉型。

高惠雪同時表示,「結合都市發展」是工業區更新之最終目標,她說,未來將與地方政府整合,並朝向複合性工業區發展(如高雄市臨海工業區及新莊副都心的開發),賦予園區新的生產活力,形塑園區新風貌。

高惠雪特別呼籲各工業區之廠商積極參與政府新計畫,她預估在計畫推動完成後,廠商附加價值將由100年之1.28億元,至116年將增加至40.19億元,將完成老舊工業區污水管線更生汰換約124公里、並完成污水處理廠擴建與功能提升約25座,以及完成北中南9處工業區整體活化與園區特色塑造,必定能讓老舊工業區「再現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