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馮家金房 ──蘇青阿姨的老家
浙江鄞縣南門外石碶鎮有一小地名「後倉」,意指「後面的倉庫」。石碶鎮旁鄰櫟社鎮,現在建了「寧波櫟社國際機場」;從前由櫟社鎮遠遠就看到後倉馮家金房大宅院的大牆門。為什麼叫「金房」?原來還有「玉房」。數百年前,浙江慈溪縣馮家兩位兄弟遷徙至鄞縣後倉;哥哥是金房的祖先,弟弟是玉房的祖先。金房從第一代那位哥哥算起:哥哥生了一個「仁」字輩的兒子,兒子生了七個「聖」字輩的孫子;七個「聖」字輩分支成大、二、……七房,七房共生養十個「義」字輩男生。金房、新玉房(它處尚有老玉房,以及同家譜九份人家「九份頭」等)大宅院、附近的「浣錦橋」──蘇青阿姨散文集「浣錦集」便取名於此,今日仍屹立於石碶鎮上。金房建築群諺語云「大小顧牆門(大房和最小的七房在大牆門內第一進),二六後邊庉(庉,居也;二、六房第二進),三五兩邊分(三、五房住兩邊廂房),軋出四房外邊庉」。好像因為一加七、二加六、三加五都等於八,所以大與七、二與六、三與五房建築兩兩成雙;惟四房無所配對,獨立在金房之外、新玉房之旁。
胡蘭成「談談蘇青」謂「蘇青出生在一個富有之家,祖父手上有幾千畝田,……我猜想早先是經商的,由殷商變成地主。」短短幾句話需要一些修正說明:金房第一代那位哥哥「捉狗屙」(收集狗糞賣給農夫作田肥)、勤儉起家,逐漸置買田地。據說第二代「仁」字輩太公是猴子投胎轉世,喜坐梯子高層;一日竟聽到空中鬼相語,驚悸得病,早逝。傳說太公婚娶太婆時,「青龍、黃龍」(一條青蛇、一條黃蛇)盤於新娘花驕底下。花驕一到馮家,「青龍、黃龍」立刻鑽進並隱身米缸、穀倉裡,「青龍伴米缸,黃龍伴穀倉」,但誰也沒有真正看過牠們。從此田地年年豐收,稻穀賣都賣不完。有一年臘月廿三,太婆忙著買田地,忘記祭灶,只好第二天廿四補行;此後金房遂改成臘月廿四祭灶。太婆過世了,「青龍、黃龍」也隨之離開馮家。她育七子、子又育孫,子媳、內外兒孫「孝杖棒」幾十根,數也數不清楚。老人家住在二房,遇叫化子來二房後門乞食,必放下飯碗,親自起身舀三調羹米給叫化子,再回來繼續吃飯。叫化子即使每天來,仍必拿到三調羹米。老人家出殯,金房大牆門外頭站滿了叫化子,痛哭流涕悼念她。
就因為在老人家手上家業大大興旺,「聖」字輩每一房皆分到千把畝田地,收入足夠過日子。從「義」字輩(名下均加「公」字)歷「中」字輩到「和」字輩,各房子孫多半讀書,僅少數人經商作生意;如前清一位舉人、四位秀才,三位北京大學畢業生,兩位留美博士(四房蘇青阿姨祖父沚藩公舉人,父松裕北大畢業後留美、伯父之子和修亦留美)。以下三位秀才又在不同方面作出貢獻:大房家母祖父梓琴公兒、外科中醫;五房后甫公清季設私塾教育未過門之己媳、三位姪媳(其一即蘇青阿姨母),皆乘鄉間小船來讀書,過陰曆年回娘家;七房友笙公清季創辦「四明日報」,係寧波報紙之始,「四明」是寧波古稱。「四明日報」、外界的交流接觸都帶來新思想;自「中」字輩女性(全部生於前清末年)起,先裹腳、未幾年旋放開、或根本不裹腳。
二 蘇青阿姨生平二三事
胡蘭成說「寧波人……喜愛熱鬧的,豐富的,健康的生活。……他們……一直有著一種羅曼諦克的氣氛。這種……氣氛本來是中世紀式的城市,如紹興、杭州、蘇州、揚州都具有的,但寧波人是更現實的,因而他們的羅曼諦克……是散文,不是詩的。……與這種生活的氣氛相應,蘇青是一位有活力的散文作家,但不是詩人。」加上金房關心國計民生、教育、不太拘束女性、比較自由自在的氣氛,都有助於孕育出張愛玲所稱讚「女作家……近代的最喜歡蘇青,蘇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後來略有點力不從心。踏實地把握住生活的情趣的,蘇青是第一個。她的特點是『偉大的單純』。經過她那俊潔的表現方法,最普通的話成為最動人的,因為人類的共同性,她比誰都懂得。」「蘇青最好的時候能夠做到一種『天涯若比鄰』的廣大親切,喚醒了往古來今無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憶,個個人都熟悉,而容易忽略的,實在是偉大的。」
金房有共同經營的「義莊」;以「義莊」千把畝田地收入作經費,創辦「敦本小學」(原址現為「馮家農業專業合作社」)。除了金房、玉房、「九份頭」、遠地馮姓子弟免費入學;與金房、玉房為姻親關係的家族也有子弟前來就讀,惟需自付書籍費用。若學生家在兩三里外,早晨帶飯盒,家中需提供稻草俾中午蒸飯盒。是以每逢學期伊始,不少家長肩挑十把稻草交給學校。當時聘請三位老師,住在學校裡,又有佣人服事他們。六個年級,一至三年級一間教室、一位老師,四至六年級另一間教室、一位老師;三位老師輪流上課。一年級課本已經是新式的「ㄅㄆㄇㄈ……;小貓叫,小狗跳……」,其餘年級皆然。
家母(生於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與蘇青阿姨(生於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年紀相仿,係同班同學。學業成績互爭雄長,不是一個第一、另一個第二,就是顛倒過來。小朋友日常相處、嬉戲,難免「拉幫結派」。四房連蘇青阿姨一起共六人,她以「強人勢」(寧波土話,指強大勢力)又團結老玉房、「九份頭」二人,組成「共和國」(意指全部都在我們這邊之國);家母也聯合大、五、六房、它地馮姓同學總共六人,組成「中國」。蘇青阿姨放學必先迂迴繞道老玉房、「九份頭」,然後回家;希望鞏固這兩處二人的向心力,避免讓家母那邊吸引過去。
三十年代蘇青阿姨因發表「結婚十年」等作品,有「大膽女作家」之號。作品常署名「蘇青」、少數署名「馮和儀」,家母與其他親戚平日稱呼她「允莊」。家母姑丈陳荇蓀先生(寧波地區選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在上海創辦「羅賓漢小報」。家母姑姑馮可卿女士擬邀當時大紅大紫的蘇青阿姨寫文章,赴其住宅,女僕答以「我家小姐出去了」。其實蘇青阿姨因為各處稿約太煩,人在家中,卻由女僕漫言出門。家母姑姑坐客廳久候無人,怒曰「我是你們小姐的阿姑,不是別人」;蘇青阿姨始下樓,坦承佣人說謊,又答應寫文章。「羅賓漢小報」凡刊登蘇青阿姨文章,該日可多銷售五百至一千份左右;否則銷路會受到影響。是以欲搜羅、研究蘇青阿姨作品,除了常見她作品的幾種雜誌,還當求之於昔年頗受讀者歡迎的「羅賓漢小報」。
一九五○年初,家母姑丈一家自上海移居香港,曾探尋蘇青阿姨意願。彼時她喪弟不久,以「我負擔重,小孩多;加上阿弟過世不久,如果帶阿母到別的地方,阿母會更悲傷、更想念阿弟了」緣故,仍然留在上海。
蘇青阿姨妹馮和佳,筆名蘇虹,曾經發表過創作。惟不如姊姊享盛名,也不清楚發表於何處。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