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有學者以PPE(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稱兩岸經貿關係越密切,台灣薪資會越低並向大陸看齊,以此質疑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台灣不利。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認為,這是基於一個不存在的假設前提,即人員可自由出入並自由在對方境內就業。「不要說現階段不可能,歐盟或香港也非如此。」

兩岸即將就ECFA正式諮商,國內學者質疑,按PPE理論,未來台灣薪資將向大陸看齊;並指出,今年前九月台灣平均薪資四三○五九元,比去年同期下降六.二三%,「是兩岸經貿密切往來的結果」。專家認為,這些說法都存在「悖論」,薪資下降主要是金融風暴影響,與ECFA無關連,如此說法是在誤導民眾。

高孔廉在先前召開的研討會上表示,這一理論須有個前提存在,即雙方人員可自由進出,且自由在對方境內就業。「即使拿現在是中國特區的香港來說,雙方簽CEPA(類似自由貿易區),大陸民眾也無法隨便赴港工作,香港每人所得,也遠高於大陸。」

「再極端一點說,一個國家內部人民可自由遷徙,但國內各地工資也未必相同,美國如此,台灣也如此。」高孔廉說,這種任憑想像、似是而非的說法,根本是在愚民。

育達商業技術學院國際企業系副教授傅豐誠表示,這理論是建基於某些假設上,包括兩國都是大國,生產兩種相同產品,兩國生產技術相同。「在當今實際經濟環境中,相關假設大膽且不切實際。」

以一年貿易總額逾三千億美元的中(大陸)美經貿為例,按該推論,美國個人平均所得應大幅降低,且弱勢一方出口商品價格會提高。但從兩國工人平均薪資差距看,一九八○年代是一一九七六美元,一九九○年為二二八八五美元,到了二○○○年差距達三四一六六美元,美國薪資上升趨勢明顯;再看商品價格變化,從一九九六年到二○○四年,大陸產品出口價格下降達二三.三%(見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年鑑)。由此顯見,要素稟賦不同,理論的引用就不適切。

經濟部表示,兩岸生產技術與消費偏好不同,台灣勞工素質高於大陸,兩岸勞動力差異性很大。同時,兩岸貿易發展過程中,大陸技術固然快速提升,但台灣技術水準也在提升,雙方技術仍維持相當差距。

為維持兩岸技術差距,經濟部已規劃台灣發展經貿的新定位,即引導台灣從高科技產品供應鏈製造中心,走向「全球創新中心」,並規劃三大主軸包括「傳統產業全面升級」、「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及「製造業服務化」,以此提升我產品創新及競爭力。

兩岸簽署ECFA不僅可因關稅降低強化競爭力,台灣企業外銷規模擴大也有利台灣就業,而以自由貿易區整合經驗看,不僅有利提高雙方經濟成長率,且對經濟規模小的一方獲益更大,台灣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