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動畫新聞或是真實畫面呈現的新聞,都應尊重所有社會大眾的觀感,以普及化播出,而非以羶色腥畫面獲取利益;蘋果日報最近推出以血腥色情畫面為主的「動新聞」,挑戰NCC把關的尺度,也讓台灣的新聞自律再度向後退。
媒體的天賦就是勾勒社會問題引起多數人關注,會合輿論的力量,做為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然而現今媒體慣以偏頗筆鋒去描述現象,社會大眾所接受的社會真實是媒體重新詮釋後的「再現」觀點,也一併接受了隱藏在字裡行間的社會型態。動畫新聞跳脫文字,運用生動的視覺效果讓民眾接受報社預設的意識形態,將沒見過的事件,演得栩栩如生。若新聞的最低底限、最高原則的「真實」都被打破了,新聞系學生得以安身立命的中心思想也就破滅了。這不應該被稱為「新聞」,而是「限制級卡通」。
新聞的本質是挖掘真相,告知社會大眾攸關公共利益的議題,提供民眾有價值的資訊,台灣的媒體生態已被帶上政治緊箍咒,各家媒體染上藍綠,眼前所見的新聞充滿政治手腕的操弄,台灣人民想得到純淨的新聞消息已經少之又少。現今,更演變成以動畫新聞來合理化這些羶色腥情節,認為反正只是模擬動畫,並非真實畫面,挑戰新聞底線,短視近利。
「動新聞」將未親眼見過的畫面,充分運用想像力把沒見過的事件演得煞有其事,模擬演出許多十八禁的限制級畫面,輔以增加恐怖聳動效果的配音,將電擊施暴受虐等新聞情節立體化,搭配受害者的慘叫聲,與施暴者痛快的笑聲不絕於耳。這樣兒童不宜的限制級卡通,想像在餐桌上,孩子們看到新聞,父母該如何解釋?又或者孩子有樣學樣,造成更多悲劇,成為下個社會新聞的事件主角呢?
新聞要拿出證據,不是製作證據。雖然動畫製作團隊表示都是根據檢方所提供的證詞而演出,但是在未被判定之前都指稱為嫌犯而非犯人;再者,檢方公布詳細辦案過程,通常都是在檢方偵結之後才會釐清事件脈絡,在此之前都是猜測與推論。新聞除了求快、求詳盡,最重要的是正確性,在未了解新聞真相之前就模擬演出,無疑是在製作假新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方便,電腦動畫的新聞呈現若用於醫學以及科學新聞等其他民眾較難理解的資訊,是一大利器。但現在運用在譁眾取寵的題材也讓助力成了阻力,像壹傳媒用來做這種誇張聳動的情節被當成一般故事進入客廳,不但混淆我們的價值觀,也降低我們的閱聽品味。如果這樣的「動新聞」成真,台灣媒體將自律瓦解,向下沉淪,新聞變成肉慾世界,再也不是針砭時事,提供資訊的管道。(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所研究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