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台灣這些年》介紹台灣近30年來社會、政治變遷,在大陸造成熱賣,書中以平易近人角度,向大陸民眾介紹台灣,大陸輿論給予高度評價。不少人看完書後驚訝道,「原來兩岸成長史有這麼多相似的地方呀!」《瞭望》周刊更寫了專評認為,作者成功地讓大陸民眾對台灣有更深的瞭解。

大陸從一般百姓、學者、評論家等,都對這本書熱烈討論。香港《鳳凰周刊》主編師永剛說,《我們台灣這些年》的出版是兩岸民眾交流的一個契機,它打開一扇兩岸溝通的大門,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普通百姓及真實的日常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出版對兩岸民間交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大陸著名文化評論家何三坡認為,兩岸交流之前更多的是政治層面,「廖信忠則推開了民間交流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看到最鮮活的台灣民眾生活史。」

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在讀過《我們台灣這些年》後說,「一個台灣70後(台灣稱6年級生)從他出生那年起,一年一年為我們講台灣的故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故事講得平易好玩。」

他也驚奇的發現,「好多台灣的事與我們似曾相識,他們禁止過的,紅火過的,連膜拜領袖的樣式,都跟我們當年何其相似。」

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旗下的《瞭望》周刊,也對《我們台灣這些年》做了專評,認為台灣的個人、社團,乃至整個政治的進程,對大陸讀者來說或許陌生,但又存在著一些相似熟悉的影子。

「是啊,我們都曾為楚留香中的江湖熱血沸騰,都曾為羅大佑滄桑歌曲瘋狂,甚至也都曾被瓊瑤畫出的縹緲世界弄得魂不守舍。誰能說我們血液中流淌的不是一樣的血?無論兩岸隔絕多久,只要有溝通的星星之火,必燃起不可阻遏的文化認同。」

評論也認為,兩岸的成長確有許多相似之處。「30年來台灣發生的事情、台灣人思維方式,會發現跟我們沒什麼不同。例如台灣第一間麥當勞開業民眾連夜排隊,就為了吃一個漢堡;大陸第一間麥當勞在深圳開業,情況也一樣。」

「書中提到了瓊瑤電視劇、金庸小說、武俠電影、台灣明星,更不時引起我的共鳴,於是喜滋滋地想:嘿,咱跟台灣這小子的生活軌跡很相像嘛!」

評論最後更給了廖信忠極高的評價。「作者在上海工作多年後,發現大陸同胞對台灣其實還缺乏真正的瞭解,他想寫一本書,把真實的台灣告訴大家。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