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發展電動車,上海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孫澤昌表示,「以台灣來說,地理位置適合續航力100公里的電動車,加上以目前台灣總人數及汽車擁有量來看,每個家庭的第二輛車選擇電動車機會相當大,目前這點大陸還做不到。」
孫澤昌說明,儘管電動汽車時代已到來,但現在仍處在產業化的準備階段,兩岸面對的是國際市場的挑戰,台灣和大陸都要考慮本身地理上特殊因素,「尤其電動車不能和傳統的汽車相比」。
孫澤昌也表示,台灣適合發展小型電動車,大陸電動車則適合公路交通,未來若能加入台灣在微型或小型電動車的經驗,擴大生產規模,加上兩岸的電動汽車若能共同制訂標準法規,兩岸結合的經驗可以一起打開國外市場。
同樣贊同兩岸訂定標準法規的天津清源電動車總經理吳志新也表示,近期中美共同簽署新能源產業框架協議,希望未來兩岸也可以簽署;如果兩岸能讓電動車售價更低,就可以共同大舉拓展市場。
對此東風汽車副總李紹燭則表示,「這次來台灣非常有感受」,他指出,台灣汽車電子信息技術上,已經積累相當的技術與經驗,這點對大陸發展自有品牌汽車相當重要。
此外,台灣在新能源技術上,組織體系也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李紹燭形容是「相當有氣勢的競爭力」,加上台灣製造業的管理與銷售累積豐富的經驗,汽車零部件上也相當有特色,不僅技術水準高、品質好且價格不貴。
兩岸目前除了奇瑞有機會和台灣合作動力鋰電池和材料外,工研院副所長、台灣電池協會理事長彭裕民則說明,大陸汽車零組件產業龍頭企業「萬向」,年營業額規模達2000億元新台幣,目前該廠動力鋰電池廠正在建廠當中,未來也有機會和台灣合作動力鋰電池及材料。
台灣廠商也建議,大陸廠商若能提升管理標準、管理好供應鏈,台灣與大陸廠可望共同進攻汽車二線品牌,形成整車優勢;另外台商也補充,結合台灣與大陸優勢下,建議雙方可以合作,共同投資與收購國際上有價值的汽車通路與品牌。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