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難於上青天,所以大陸大學畢業生,必須花一年的時間,努力把自己推銷出去!

劉洋(化名)從湖南某大學畢業考到上海念兩年制研究所。剛進校那年的寒假,他就已經開始謀畫到校外公司實習了。他自己計算了研究生的學習生涯,很慚愧地說:「我只有研一上學期在學校上課,其餘差不多一年半時間,都在外面實習、找工作。」

劉洋的例子,在大陸並不算特殊。在大陸,大學、研究所學生,把在校期間最後一整年的時間,用在實習、找工作,已成常規。

戶口制度問題 是中國特色

畢業生要找工作,這是全世界畢業生都有的壓力。但是,為什麼大陸畢業生找工作更難?這可是一個制度的問題,也算是中國特色了!大陸戶口捆綁的社會福利制度,存在巨大的城鄉差異,使大學生畢業後都不願意回到原籍,削尖腦袋也要留在大城市。這是造成大學生找工作難的首要因素。

來自安徽某縣城的小艾,今年6月底畢業於北京某大學。但畢業之際,因為她的工作沒敲定,戶口不能從學校遷出落戶。但是,學校又限定她在6月28日之前必須遷出戶口,否則,就將她的戶口退回原籍安徽。小艾無奈之下,只有和其他同學一樣,將戶口掛靠在北京市人才市場。

在大陸,農村的學生或者是戶口不在就讀大學城市的學生,按照規定,進校後都將戶口遷入學校。但是,這並不代表學生戶口就落在學校所在城市,學校的戶口只是一種集體戶口,即所有學生共用一個戶口。

學生畢業後,如果沒有在當地找到工作,「集體戶口」就成了「臨時戶口」,就要被打回原籍回到出生地的戶口。大多數未能就業的畢業生會交一定的保管費,將自己的戶口,放在學校當地的人才市場,但仍然只是集體戶口。

小艾說:「要將戶口留在北京,因為北京的孩子考大學,比我老家容易多了!我希望將來的孩子,能有個北京戶口。」

在大陸,公民受教權與戶口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僅如此,戶口所附加的社會福利制度,如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等,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差異非常大。所以,大學生都想留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但大城市的市場容納度有限,就出現了制度性的就業困難狀況。

產業結構不健全 第三產業少

其次,大陸學生找工作難,並非所學無用,專業不足。其實,真正的癥結在於,大陸的產業結構不健全,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導致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難以找到學有所用的適當工作。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學講座教授郎咸平,將行業的產業鏈,分為「6+1」。他認為,產業鏈除了加工製造,還有6大環節: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

而中國大陸目前的產業結構,只是一個以「1」為主,即以加工製造為主的產業結構。這個以「1」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本身,是產業鏈中最低端,不需要智力結構的一個環節,無法容納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造成了大學生的失業問題。

理工科專業因為實用,工作相對好找。但是,文科專業如哲學、歷史、教育學、美術、作曲等專業的學生,就因為產業結構的原因,工作相當難找。

認清現實 先就業再擇業

所以,大部分學生,在最後一年的不斷實習過程中,開始漸漸認清現實,都紛紛降低工作期望,放棄自己原先的專業,打算「先就業再擇業」。

民營企業應該是社會就業的主要管道。但在大陸,民營企業面臨艱難的發展環境,自身發展不足,無法吸納大量的大學生,也是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原因之一。

陳文(化名)是武漢某名校的碩士生。她在校期間,就確定了畢業後要到民企工作。她對那些立志要去國企尋求安穩保障的同學,甚為不屑。畢業後,她在一家知名的民營企業謀到了職位。但是,工作不到三個月,她就開始為當初的決定後悔了。

「民企福利太差,而且很沒有保障。收入雖然還過得去,但是,稅抽得相當厲害。就連每個月250元的飯貼,都要扣稅。我的醫保卡費用剛用完,雖然公司會繼續幫忙報銷部分費用,但這一部分也要和薪水一起扣稅!」陳文多次向同學抱怨,民企福利待遇不能跟國企比!

民企業發展 困境重重

大陸民營企業的發展,困境重重,不僅要承擔較重的稅,而且企業在融資、貸款等方面也非常不易。另外,產業結構的低端、技術創新動機不強、低水準產業重複建設嚴重,政府扶持不力等等原因,致使民企發展緩慢,提供的就業職位少。

學生利用在校期間最後一年的時間來實習、找工作,也是學校作出的妥協。按照常理,大學四年都應該按照學校的安排進行學習。但近年,學生到了大四,到教室上課的寥寥無幾。所以,大陸各大學教務處,大多數會下達通知給各院系,儘量將專業課安排在前三年完成。

學校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妥協,首先因為考慮到學校的就業率。其次,這也是學校的「政治責任」,由於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所有學生的戶口,隨著進校時遷到了學校。按照早年的政策,大陸大學生的畢業分配是國家和學校統一分配,戶口由學校統一派遣。現在實行了雙向自由選擇,即學生自己解決就業問題,但是戶口依然留在學校的集體戶裡。學校為了學生畢業之後,能順利將戶口遷出去,也在無形中配合學生「利用最後一年時間找工作」的安排。

目前,大陸低端製造加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所能提供的大量崗位並不適合大學生。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將每年六百多萬名找工作的大學生排除在外。其次,大陸戶籍管理制度所捆綁的社會福利分配不均,致使大學生畢業時,削尖腦袋想留在幾個本來已經飽和的大城市。另外,社會保障的不完善,加重了畢業生對生存的恐懼,因此追求公務員的鐵飯碗保障,成了「活下去」的最佳選擇。正因為找工作難於上青天,所以大陸大學畢業生,必須花一年的時間,努力把自己推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