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北京經常聚集來自各地的上訪(陳情)民眾,而各地方政府畏於考核壓力,不但控制民眾進京,甚至直接派人駐京「攔截」,千方百計地「勸」回(抓回)上訪民眾,因而形成一條畸形的「灰色產業鏈」。

大陸地方政府面對「零上訪」、「一票否決」等考核壓力,近年來不少省區市在北京設立臨時場所,勸退訪民,即所謂「接訪」行動。因此,每次北京舉行重大活動前,便會形成進京上訪與接訪兩支「大軍」對陣。

地方為考績 派人攔截上訪

《瞭望》新聞週刊調查發現,一些地方駐京接訪人員管理和工作態度鬆散、粗暴,違規雇用社會人士看管上訪人員,導致訪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嚴重損害了政府形象。同時,在北京,上訪人員的吃、住、行、被抓、看守、遣送等,也形成規模龐大的「灰色產業鏈」。

據知情人士透露,進京接訪人員最多時曾超過1萬人,平時每個省駐京接訪人員有數十人。據了解,某次重大會議召開前,東部沿海某省進京接訪人員超過1000人,接訪車輛達300多部。

各地方政府駐京工作組採取三種方式安置上訪人員,一是租用房屋或賓館設置臨時勸返分流點,由駐京工作組照顧和看護;二是雇用專業保安公司,由其租賃場所和負責看護;三是直接雇用游手好閒的人,由他們提供地點和看護。這些臨時勸返安置場所,被上訪人員稱為「黑監獄」,因為很多人在那裡被扣押手機、身分證、限制人身自由,甚至被虐待和毆打。

勸返安置場所 宛如黑監獄

北京市緊鄰國家信訪局和全國人大來訪接待辦的太平街社區,上訪成了社區居民最大的心病。因為附近街道有很多接訪幹部,他們坐在路邊,戴著墨鏡,說話聲音很大、很凶,對附近居民態度惡劣。

看到穿著破舊的,帶背包的,或殘疾人士,接訪幹部就會攔住他們要求查看身分證,若是他們當地上訪者就勸,不聽勸的就連拖帶拉地往車裡踹,很野蠻。有腿部殘疾社區居民,每天上下班進出社區,頻頻被接訪人員攔下詢問,煩不勝煩。

社區居委會主任指出,一些接訪幹部素質低下,經常亂停車,堵塞社區道路,並在社區裡追打上訪群眾;此外,由於租住在社區,夜裡打麻將、吵架、喝酒、菸頭垃圾亂扔,還把訪民接回群居群宿,很難管理。

懂門道 老訪民變職業接訪人

據一位老訪民表示,一些游手好閒的人、老訪民、離職的地方接訪幹部,在熟悉了上訪、接訪的門道後,便會承租賓館或農家小院,演變成「職業接訪人」,賺地方政府的錢。

他說,上訪者中有專門幫助接訪人員打探、指認其他訪民的,行話稱為「點子」;還有人串通內部人士,給已經登記的訪民「消號」(使上訪不成),行話稱為「畫杠」。

一些有「黑背景」的公司,受託幫忙抓上訪人員,再押送到看守點,看護上訪人員,一天收費200元(人民幣,下同),但通常接訪幹部會向當地政府報支300~500元每人每天的費用,多出來的差額就歸自己的了。

一份權威部門的調查顯示,在京臨時勸返分流場所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缺乏統一管理,組織領導、監督檢查制度匱乏;二是單純看管控制,雇用人員素質低下,甚至將上訪人員直接交給一些不法分子看管;三是硬體差,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有些場所出現男女混居、群宿現象。

破壞政府形象 專家呼籲正視

2008年3月,大陸規範非正常上訪人員勸訪機制,要求不得到北京重點地區勸離或接走非正常上訪人員。據暗中抽查顯示,此後天安門等重點地區的接訪現象銳減。但國家信訪局、全國人大和最高人民法院來訪接待辦門前,接訪隊伍卻並未減少。

中國社科院于建嶸教授認為,「沒收身分證」、「打罵拘禁上訪者」等接訪行為,可能消解執政者試圖用上訪化解社會矛盾的制度安排,甚至化為新的社會衝突製造點。對訪民來說,對地方政府因而更感到失望,導致對中央的質疑,一些人最後不得不採取過激行為以獲得重視,如果任其發展,將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