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許多大陸官員總喜歡在自己任內大興土木,從宏偉氣派的公共工程,或光鮮亮麗的百貨商場,這些被稱為「形象工程」的建築,反映出官員樹立形象與政績的心態。然而北京奧運的舉辦,讓許多地方官員發現舉辦大型、國際級的運動比賽,才是最好的形象工程。

以往雖有大陸地方官員利用運動比賽打響自己與地方名聲,達到行銷目的。不過北京奧運的舉辦,讓各地方政府「眼界大開」。在北京奧運舉辦的前後,就已有不少地方政府打著籌辦國際賽事的大旗,積極投入大量建設,希望藉由競賽「走向國際」。

例如,依照「中國青年報」報導,在「後奧運時代」,以舉辦體育比賽作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是許多城市的共識。採取這種做法的不僅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就連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努力爭取舉辦國際或國家級大賽的機會。

例如,廣西柳州市希望舉辦F1摩托艇比賽擴大城市影響力,河南漯河市則希望透過舉辦女子排球精英賽打造自己成為「排球城」。

小城市都如此,大城市自然要玩更大的,2010年北京市將舉辦首屆世界武術搏擊運動會、中國網球公開賽、世界撞球中國公開賽、世界車王爭霸賽等10多幾項重大賽事和活動。

對此,部分大陸學界人士並不反對發展體育,但對此一窩蜂現象卻頗為感冒。他們認為,現在中國很多城市在舉辦運動賽事時有一種迷思,就是把比賽當成了政府形象工程,以為舉辦國際賽事就是進入了「國際化」殿堂,不惜舉全市之力一搏的情況,並不可取。除了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有些最終還不一定能達成預期效果。

就像前些時候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羽毛球超級賽,不少場次出現看台上空無一人的情況,而在廣州舉行的亞洲田徑錦標賽上,很多場次同樣是觀眾寥寥無幾。觀眾的冷淡比照地方官員的熱情,恰成強烈的對比。

更尷尬的是,有些城市經濟實力不足,再加上民眾對體育運動的熱情也不高,結果導致沒有企業願意為賽事提供贊助,當地政府不得不指派企業接受贊助任務,形同不樂之捐。有些企業負責人甚至私下吐苦水表示,希望明年地方不要再承辦比賽了。

如果以為這只是小城市才會出現的狀況,那可就大錯特錯。上海的經濟實力在中國數一數二,但同樣有類似煩惱。

讓上海陷於騎虎難下窘境的,正是幾年前盛大舉行的F1賽車。其實去年底,坊間就曾傳出上海可能不再舉辦F1比賽的消息,原因在於贊助商退出、舉辦費用太昂貴和觀眾人數不斷下滑。

然而,投資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上海國際賽車場一旦沒了F1比賽,該如何維持下去就成了上海市政府的難題。過去上海大費力氣從競爭者珠海市手中搶下FI賽車舉辦權,但在舉辦過5屆F1比賽之後,上海卻發現這項每年承辦費高達2,000萬美元的賽事對於自己來說,已經成為一個燙手山竽。

其實,成功運動賽事的舉辦以及延續包含多方面因素,漂亮的場館與高密度的宣傳只是其中之二,是否有足夠的群眾市場(包括看懂門道的「死忠粉絲」與單看熱鬧、明星的民眾),以及獲利的商業運作模式等,才是讓一項運動是否能生根維繫,長久更成為城市「名片」的重大關鍵。只是為了領導而上馬推動的「形象工程」,賽後留下的,恐怕只是眾多無人聞問的「蚊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