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離開台灣之後,美國在華府以及台北的簡報工作告一段落。綜合華府人士說法,美國總統歐巴馬的中國之行,對台灣究竟有何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未來半年是觀察重點。
重點之一是軍售。歐巴馬本人未提,可是過去廿天,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貝德、副國務卿史坦柏格、國務卿希拉蕊等人相繼重申「政策不變」。
專家說法之一是:美國可能在明年宣布出售較不敏感的軍備,宣布時間盡量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到訪錯開。假如胡在下半年到訪,軍售就在上半年宣布。
消息人士表示,其實二、三個月前,歐巴馬考慮出售某軍備給台灣,但當時達賴要來華府,歐巴馬要訪大陸,健改等議題也令歐焦頭爛額,所以最後緩議。
美國對台軍售仍有空間
歐胡聯合公報肯定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徐才厚上將今年十月訪美成果,不過徐與美方會談時,並未全面反對美對台軍售,而是希望「逐漸減少」(八一七公報立場)。這等於給歐巴馬政府較大空間。
其次是經貿等事務性議題。延宕一年多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何時恢復談判、赴美觀光免簽證一事是否有進展,都受國人關注。
第三是台灣的國際參與。台灣爭取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美國態度如何,是否像過去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一樣值得觀察。 此外美方如能指派內閣層級官員(部長、貿易代表、署長等)訪台北,將一舉超越布希政府。如果實現應係能源、運輸、商務等領域首長,將對雙方經貿有實質助益。
美方對台簡報前後共六次
一位熟悉美台交涉的人士透露,外界說美方在事前對台簡報三次,其實多達五次,事後還有一次。原因之一是聯合公報內容甚廣(中文譯文六千餘字),且其中提到台灣,所以美方先行知會。
另一位人士則強調,美國簡報十分詳細,其實他們沒有義務那麼做,這說明雙方互信良好,未來半年的發展會透露出比較明朗的訊息,也就是外交部次長沈呂巡在台北說的:「不只看美國說什麼,還要看他們做什麼。」有人做了趣聯:「前後簡報六次,當天忙到三更;二馬建立互信,雙J管道暢通」。三更指的是駐美代表處徹夜守候,直到歐巴馬在北京提及《台灣關係法》,這才安心下班。二馬指的是「馬」英九與歐巴「馬」。雙J則是袁健生(英文名Jason)與白宮亞洲事務主管貝德(英文名Jeffrey)。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