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弱勢的民眾情願與公權力為敵,正義到底會站在誰那邊?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公與義」影展,從十二月四日至六日,在台北誠品書店敦南店放映入圍影展的十五部影片,看紀錄片導演如何展現犀利觀點,關注台灣社會各個不同角落。

其中,由導演馬躍比吼執導記錄的《我家門前有大河》,以十二年時間來關注三鶯部落事件。馬躍比吼本身即原住民身分,影片透過美華一家八口的眼光看這件事。一九九七年美華的弟弟在三鶯部落出生,還未滿月家園就被拆除,全家搬到三峽鎮上居住。但因不適應城市生活及房租壓力,全家人再度回到原址重建。沒想到十二年後,美華的兒子出生,同樣面臨家園被拆除的命運。

原住民被都市人排擠歧視,只好自力更生建家園,卻又被視為現代都會的毒瘤。在影片中最諷刺的是,十二年前後竟然在同一地點執行相同的拆除命令,只突顯弱勢者更弱勢,公權力更冷血。導演想要討論,於法有據的拆除行動真的合乎正義嗎?

由導演楊仁佐執導記錄的《時間的囚籠》,則以三位樂生院民的角度檢視樂生療養院事件。這三個人分別從八歲、十三歲、廿一歲就來到樂生,他們在懵懂年紀被執政者判了自由的終生禁令,離開家人來到樂生療養院,並以此為家。二○○一年因捷運興建,院區面臨拆除而被迫離開。

樂生事件被複雜的政治力模糊焦點,反而忽略住在療養院大半輩子的院民心聲。影片試圖讓這些沉默的靈魂發聲,娓娓道出院民背後的感人故事。

導演林家安記錄執導的《天堂》,以雲林麥寮石化工業區對沿海養殖漁業作為報導主題。當地從一九九三年填海造陸開闢六輕石化工業區之後,已對台西沿海數代相傳的養蚵及養殖漁業造成嚴重影響。事實上,不只六輕,鄰近的八輕石化及台大煉鋼廠的積極開發,大量排放的濃煙、汙水,十多年間對漁民的生計造成影響。財團與公部門早在默契之中,漠視地方居民的生存權及工作權,蚵農組成自救會,展開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