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危機」正籠罩著北京。北京目前日產垃圾約1.84萬噸,實際日處理量卻只有1.74萬噸,超負荷率高達67%。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北京雖三申五令要求垃圾分類,但大部分市民都當做耳邊風,依然改不掉舊習。專家疾呼:「北京快被垃圾包圍了!」
「垃圾量的增加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固廢處副處長鄧俊說,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生活水準的提高,直接帶來的就是垃圾量的激增。
簡單填埋 無法減量
北京50年代垃圾年產量只有200多萬噸,如今日產量就達1.84萬噸,數字可能還會攀升。此外,落後的處理方式是北京垃圾激增主因之一。垃圾處理專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王維平說:「以前對垃圾的處理只是簡單地把垃圾搬到城外堆放,70年代起北京就被垃圾包圍了。」
他表示,雖然90年代就有垃圾處理的概念,但簡單填埋的方式並沒有解決垃圾減量的問題;百姓隨意丟棄東西,也讓垃圾暴增。
「今天的產品就是未來的垃圾,我們還處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階段,產品的生命周期短,我們又是一個製造大國,垃圾增加也就不足為怪了!」鄧俊說。
垃圾除了包圍北京,也困住廣州。廣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徐建韻憂心說:「廣州垃圾處理面臨著嚴峻形勢,廣州垃圾產量10年翻了一番,目前全市每天垃圾產量高達1.2萬噸,其中8000噸是中心城區產生。」
各焚化爐 不堪負荷
他嚴詞警告說,廣州各大掩埋場都逼近飽和,垃圾焚化爐也不堪負荷,「如果不盡快興建新的垃圾處理場,再過2年垃圾將無法處理,廣州面臨垃圾圍城的巨大危機!」
「垃圾大軍」威脅劇增,北京和廣州決定向垃圾「宣戰」。北京今年提出了「增能力、調結構、促減量」目標。2012年日處理垃圾達到1.7萬噸,餐廚垃圾要做好分類工作;2015年日處理要有近3萬噸的能力、全市垃圾零掩埋、零成長。為此,北京投資100億人民幣,5年內新建40多座垃圾處理設備。
廣州也提出對抗垃圾的戰略──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徐建韻強調,焚燒發電是全球廣泛運用的先進垃圾處理技術,技術已十分成熟。
其中,廣州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即將要興建,不過因為居民抗議,位置仍喬不定,廣州番禺區官方甚至不排除要舉行「全區群眾投票」,來決定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未來。
垃圾分類 淪為作秀
雖然「垃圾大戰」正如火如荼展開,北京也要求做好垃圾分類,但居民卻不當一回事。
北京市西城區一位民眾說:「以前也分類,但是親眼看見垃圾清運工把自己分好的垃圾重新混裝,我就不再分了。」由於清運、轉運、處置的人員配合度低,大多數垃圾分類沒有在根本上達到減量效果,因此垃圾分類常被批作秀。
「從北京目前的情況看,垃圾處理還停留在物流的水準,也就是垃圾搬家,根本談不上分類!」北京環衛集團一清分公司副經理董黎說。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