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遭到垃圾「圍城」,大陸輿論批評政府推動的垃圾分類,往往因民眾不配合而淪為口號。垃圾強制分類在台灣全面實行已有4年,成效獲得國際肯定。完善的政策規畫固為主因,民眾的配合與積極參與,才是關鍵因素。
台灣自95年起全國全面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主要分為資源垃圾、一般垃圾、廚餘三項來分類。政策上路後的隔年,回收率就高達38.7%,超越美、英等先進國家,去年更提升至43%。
台灣除了實行垃圾強制分類,還推動一般廢棄物源頭管理措施,如限制產品過度包裝、公家機關與學校餐廳內食禁用免洗餐具、限制塑膠類生鮮托盤及包裝、政府機關與學校紙杯減量等相關措施,大量減少居民垃圾產量。
垃圾分類在台灣已相當成熟,受到全球矚目,《華盛頓郵報》及《讀者文摘》還曾專題報導台灣回收成效,許多國家更派員來台進行經驗交流。廣州市越秀區今年也開始試辦垃圾分類,主要分為有害垃圾、食品垃圾和非食品垃圾三類。
環保署官員曾表示,台灣垃圾回收及減量的推動能有成效,除政策推動外,主要還是靠民眾的大力配合,民眾多已養成分類及減量的好習慣;若民眾不配合,再完善的政策也難推行。
除了垃圾分類及減量外,台灣也大量興建垃圾焚化場,來取代傳統的掩埋。垃圾焚化場雖然減少垃圾掩埋的面積,但卻製造大量空氣汙染,民眾也不希望垃圾焚化爐建在自家旁邊而抗爭不斷。垃圾焚化爐落在誰家,往往是各地政府頭疼的問題。
專家表示,目前台灣的垃圾焚化場太多了,「垃圾唯焚化政策」的譏評也不脛而走。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