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2版)家無恆產,這些借貸的窮人,他們的擔保只能是一種信用擔保。由於會有一些淡季旺季,還錢難免有手頭緊的時候,但他們不會有還不清貸款走掉就算的想法。因為貧富差距很大,離開了窮鄉,到都市更難生活,違約信用的成本遠大於借錢的成本。魏可欣成立

公益性質的「我開」網站四處募集捐款,幫中國貧農脫貧致富,其實是有她背後的淵源。魏的父親是個黑人律師,他將所賺的錢成立一個基金,協助開展許多教育專案,並幫窮人免費作法律諮詢,魏可欣的扶貧計畫,自然受到父親的影響。

中國仍有兩億貧困人口

魏可欣在北京有很多「流動人口」的朋友,比如在小飯館認識的服務員,看到他們每個月辛辛苦苦的工作,卻只有1000元(人民幣,下同)的薪水,她想教他們英文,這樣可以在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工作。但「試了兩個月之後,發現已經太晚了。」她想,如果十幾年前他們的父母能夠有點錢做小買賣賺一些錢,可能他們的人生就會完全不同了。「可能這也是我現在做『我開』的動機之一吧。」她說。

「我開」創辦者魏可欣說,雖然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依照世界銀行標準,仍然有2億的貧困人口,尤其是農村和牧區,而小額信貸是改善貧困生活的有效途徑。調查顯示,中國的小額信貸產業比印度、孟加拉、南美要落後20年。「我開」正是希望透過一種「人對人」的互動模式,幫助全世界的捐款人和中國建立起聯繫。

開拓網路 售貸款人產品

對於「我開」來說,最重要的是吸引網上捐款者。他們的目標是在明年把捐款者人數從目前的600人增加到1萬人,未來兩年半到三年增加到5萬人,年捐款量達到500萬美元,而借款人設定在每年1500至2000人。從長遠來說,希望能建立一個支持中國小額信貸的全球網絡。

關於資金的募集,魏可欣表示,目前「我開」在舊金山、紐約、西雅圖、北京、香港都有志願者的分支機搆,一共有150多人,他們會在晚上或週末安排一些晚會或活動,也會做很多演講,以及與其他公司的合作,比如「買一張機票就捐一塊錢支援中國小額信貸發展」。

魏可欣透露,在未來半年內,「我開」網站將在美國洛杉磯、加拿大多倫多和中國上海等地,繼續建立更多的網絡以及網上商城。透過這些網絡,專門出售貸款人生產的產品,以便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一次,魏可欣在寧夏考察時曾看到一個研究,每1000元的貸款可以幫助一個人把年收入提高730元左右。頓時,她覺得那些改變世界的想法很棒。

另外,張聖記得,有個和聾啞的弟弟住在一起的駝背客戶,借了最低的300元,他用300元買了仔豬,養大賣了2000元,他們又用這筆錢買了牛幫別人耕地掙錢,在借錢之前,兄弟倆連玉米都很少吃,那300塊錢就等於救了他們。

倫敦理財專員白福文(Fulton Breen),想做小額信貸工作,同時也想在國外工作。他透過網路蒐集資料,無意間發現「我開」的訊息,經過故事了解,他捐了100美元給一個40歲的內蒙古婦女,支持她乳牛場的日常運轉。她總共需要600美元,除白福文外,還有其他5個人幫她。

他表示,我們不是扔給她一張支票,我們借給她錢,讓她有能力去買一頭牛。等到那頭牛有產出的時候,她再還錢,乳牛可以不斷產出,她就有錢供孩子上學等等。透過這筆錢,他可以改變地球另一端一個人的生活,何樂不為?

捐完錢之後,白福文透過網站,不斷得到受助對象狀態更新的資訊。現在,這筆錢內蒙古婦女已經還清,白福文又選擇了下一個在內蒙古的幫助物件,一年之中他已經幫助了兩個人,錢就是這樣不斷循環再運用。

媒體批判:「國」銀不臉紅?

兩個年輕美國女孩創辦「我開」為中國窮人募款放貸的故事,引起大陸媒體的震撼與批判。他們指出,兩位女孩生活在離中國有數萬里之遙的美國,竟為了幫助中國貧困人群早日脫貧,開辦網站呼籲美國人捐出閒錢,放貸給在本國銀行無法貸到款的中國窮人。這種無私奉獻和國際主義精神人,精神確實令人感動。

反觀大陸銀行,還有針對農村的信用合作社,有幾家願意貸款給家徒四壁的貧農?他們寧願大量貸款給富得流油的房產商、不缺資金的大企業,也不想貸區區幾千元錢給貧困戶。即使是迫於政策無奈放貸,也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致使貧困者寧可賣房、賣地或放棄賺錢的機會,也不願向銀行貸款。

銀行這種幫富不助窮的「勢利眼」行為,相對美國女孩在鄉村開辦「窮人銀行」,向貧困人群發放小額貸款。大陸媒體不禁要問:與這兩個熱心的美國年輕女孩比,那些掛著「國」字型大小的官辦銀行,你們不覺得臉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