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昆明西郊的全國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裡,飼養著3千多隻猴子,研究人員在這些猴子身上進行各種實驗,研究對抗愛滋病、肝炎、白內障等疾病。因為靈長類動物資源豐富,大陸每年出口3萬隻猴子,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猴子出口國。

雲南昆明西郊的全國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分為室外飼養場和室內飼養實驗區。日前,44隻半歲左右的嬰猴離開了牠們的母親,被兩兩飼養在近1公尺高的特製籠子裡。另一批則是將被推上手術台的猴子,牠們必須單獨隔離3個月,保證身體條件達到實驗標準。室內飼養場的頂樓是SPF飼養室,進入者須經過層層消毒,因為這裡的猴子都已被注射各種病毒,包括愛滋病和手足口病毒。

《南方都市報》報導,070312858是一隻正值壯年的雌性獼猴,牠被飼養在寬敞、舒適的不銹鋼籠子內。2個月前,牠接受了眼部手術,研究人員摘除了牠左眼的部分眼角膜,並植入人的表皮生長細胞,這並未影響牠的行走、吃飯和玩耍,一旦實驗成功,那就意味著成千上萬的病人,無需再苦苦等待著鳳毛麟角的角膜捐贈。然而,類似這樣的實驗,根本不可能在人類身上進行。這些實驗猴正是用自己的組織器官,甚至生命換來人類的健康。

070312858這個編號濃縮著其生平——牠生於2007年3月12日,末位雙數代表雌性,剩下兩個數字則與父母族系編號有關。這隻2歲的猴子,已是昆明全國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培育的第五代實驗動物。其祖先原生長在雲南山區,被捕獲後經無數科學研究人員飼養繁殖。

50多年來,這些猴子為人類重大疾病,如小兒麻痺症、愛滋病、肝炎、SARS、手足口病、糖尿病、老年癡呆症等研究,作出了難以估計的貢獻。

不可替代的猴子

「我想很多人有這樣的想像,瘋狂的科學家把靈長類動物固定在他們的實驗台上,但事實並非如此。」昆明全國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主任戴解杰說,養小猴比養小孩更為困難。在這裡,有3000多隻獼猴、食蟹猴和樹鼩,經細心照料後成長為實驗動物。

在昆明全國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的室外飼養場,猴子生活在近3公尺高的巨籠裡,大多數用於繁衍,多群居或成對居住,就像牠們在野外那樣。飼養組負責人高家紅說:「我們盡可能讓牠們自然生長,讓牠們生活得自在。」牠們的三餐包括調配了各種營養成分的顆粒狀飼料、蘋果和甘蔗。

這裡的每隻猴子都有自己的資訊檔案,記載著其遺傳資料、身體狀況及實驗去向。例如,編號為200085491的雄性獼猴,2003年5月31日供SARS疫苗實驗,2個月後被實施安樂死。「作為實驗動物,我們的猴子是絕對可靠的,經過多代繁殖,其遺傳特徵盡在掌握之中,這對追蹤臨床醫學實驗表現極為有利。」戴解杰說。

大陸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東紅指出,許多醫學實驗是用小白鼠或兔子等,但靈長類動物是人類的近親,遺傳基因96%以上是同源,應用其評估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最為可靠。在某些領域,猴子作為實驗對象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如生殖避孕藥物。

又如SARS,獼猴感染SARS後出現的病理學改變、體液免疫應答和排毒現象,都可以作為SARS發病機制研究、藥物篩選、疫苗評價的重要指標。而從2001年就開始在該中心進行的愛滋病疫苗試驗,是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合作的專案,至今在猴子身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5年,愛滋病疫苗研究遭遇歷史上最大的挫敗,泰國衛生部和美國醫藥公司在泰國推行的愛滋病疫苗人體試驗計畫,不但參與試驗的患者病情不見好轉,連未患病的志願者也因接受疫苗測試而染病。「那次失敗,就是因為在動物身上試驗還不充分,就匆匆進入人體試驗階段。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猴子的作用。」戴解杰說。

(文轉B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