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11月24日做出仲裁,以中國油井管存在補貼為由,宣布將對相關中國輸美產品加徵10.36%至15.78%的反補貼關稅。該案涉及金額約27億美元,堪稱迄今為止美國對華貿易制裁數額最大的一起案件。

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來看,本屬正常。美國國內既有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權力之爭,又有聯邦和地方層面的不同利益考量;即便是在行政體系內部,各部門也保持相對獨立性。

儘管近年美國開始正視中國崛起的事實,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坦(Fred Bergsten)提出的「G2」構想,哈佛大學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更提出中美國(Chimerica)這類前衛概念,歐巴馬此次訪華時似乎也非常樂意將中美關係抬得很高,但這種讚美絲毫不能掩蓋多數美國人內心深處將中國崛起視為威脅的事實。

另一方面,這種「分裂」其實是某種冷戰思維的延續。美國權威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的主席理查德·哈斯最近寫了一篇文章,旨在總結美國在與前蘇聯對抗中最終取勝的法寶。結論是,在直接反擊對手的「推回」(Roll back)策略和圍堵對手影響力擴張的「遏制」(Containment)策略兩者中,歸根到底起作用還是後者。

當然,更為直接的,還有歐巴馬政府基於中短期國內目標的實用主義考慮。

其一,從近期宏觀數據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呈現出明顯的復甦先後順序。全球經濟的不同步復甦,一方面消解了各國此前在金融風暴中抱團取暖、一些國家轉而關注自身短期目標和收益;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各國經濟復甦有快有慢,而出口又被視為經濟復甦的重要驅動力,在追求復甦的情緒和增加就業的雙重壓力下,部分國家很容易被貿易保護主義俘獲。

其二,從美國國內選舉政治週期來看,2010年是美國國會中期選舉,2012年歐巴馬還要爭取總統連任。當前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帶來的現實壓力,使歐巴馬及其民主黨不得不試圖重新籠絡作為其傳統支援勢力的工會及其成員。

或許,當歐巴馬訪華時將美中關係別開生面地定位成「既是重要的合作夥伴,也是競爭對手」時,人們總是過多地將注意力集中於前半句,而忽略了後半句的隱含意味。

(摘錄自《東方早報》2009-11-26,原題:「貿易保護背後的傲慢、冷戰思維與實用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