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2月7日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的召開還有不到兩周的時間,然而諸如中國、美國、印度、歐盟在內的廢氣排放國尚未就核心議題達成共識,外界憂心,要繼《京都議定書》之後,達到實質的減排目標,恐怕依舊長路漫漫。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25日表示,發達國家在過去兩年的談判中拖延推諉,導致哥本哈根峰會難以達到原定目標。他在北京一次記者座談會上表示,「不管哥本哈根會議最終成果叫什麼名稱,都應該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峇里路線圖』所確定的原則和有關規定。」
中斥歐盟誠意不足
根據2007年各國在印尼峇里島簽署的「峇里路線圖」,今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15次會議將努力通過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以代替2012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峇里路線圖」涉及的具體議題包括:適應氣候變化消極後果的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廣泛使用氣候友好型技術的方法、以及對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進行資助等等。
于慶泰指責歐洲未能兌現此前作出的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並且說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達成共識「非常重要」。
于慶泰說,儘管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諸如歐盟的發達國家仍有義務清理它們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前,中國曾提議發達國家將國內生產總值的1%用於補貼發展中國家的減排努力,以便減少碳排放,不過,美國對此不表贊同,並說這個提議不切實際。
中不願犧牲經濟成長
于慶泰說,中國如果接受碳排放額度,等於就得被迫接受貧困,他強調:「我們不可能接受中國人只享有發達國家三分之一碳排放權利的想法。」于慶泰認為,諸如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是導致各國在相關談判上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法新社》分析指出,于慶泰的態度表明了中國官方立場,亦即中國並不打算立即減排,而中國也不會為了減排而犧牲經濟增長速度。
不過,中國國家發改委官員李高,在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表示,中國將努力促成一個富有實質性成果的哥本哈根氣候協議。李高說,在「十一規畫」(2006至2010年)目標完成之後,中國相當於實現了15億噸二氧化碳減排量,另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中國將在2020年達成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佔能源供應15%的目標。李高承諾,「中國不會接受大會以政治宣言的空洞形式結束。」
歐巴馬出席 各方信心大增
另外,白宮表示,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並提交美國分階段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官員指出,歐巴馬決定去哥本哈根是為了給峰會的談判提供「動力」。此外,聯合國負責氣候事務的官員說,歐巴馬出席大會對推動新氣候協議的達成至關重要。
歐巴馬競選時曾承諾將把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他任內的首要任務之一,但由於削減美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法案目前在參議院審議,預計年底前不可能通過,因此各國也對美方企圖改善全球暖化的決心,頗為質疑。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