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4日,美國尤金.史密斯基金會把第30屆的國際人道主義攝影獎頒給39歲的浙江金華縣人盧廣,創下了該基金頒獎給中國人的首例。盧廣以「中國的汙染」專題而被尊稱為中國的環保鬥士,耗費五年光陰走遍中國大江南北,用張張的圖像記載了中國正為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的現況。
印象最深刻的是,內蒙烏海市方圓50公里內眾多鋼鐵與石化工廠所排放的黃色煙霧,漫延10多公里,讓人看了怵目驚心。河南洪河縣許多村民因地下水被工廠排放有毒廢水而染重病,近年來村內人口只減不增,罹癌人口持續上升。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方面亦已躍居全球第一。
反觀台灣,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節節升高,於今也名列全球國家之前茅。曾經是東亞四小龍之首的台灣,歷經過流行性烏腳病,林肯大郡的土石流夢魘和最近的八八水災滅村事件,它說明了台灣人正為以往的過度開發與汙染,付出代價。哥本哈根會議召開的前夕,盧廣的記錄和台灣的逢雨成災更讓我們堅信,全球減碳排放已至刻不容緩地步。
中歐關係聚焦溫室氣體排放
這個月底,中國將與歐盟在南京舉行第12次峰會。不同於過去的是,這次對話雙方不會再為人權與西藏問題針鋒相對,反倒北京是否願意配合歐盟主導的因應全球氣候變化新方案,將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歐盟的環保標準向來趨嚴,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也很積極,目前27個成員國既已承諾在2020年之前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至相當於1990年水準的30%,當然會希望美、中、日等經濟大國也能大幅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正因《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對中國這樣的經濟大國沒有實質約束力,歐盟才會把期望轉至中國身上。2005年9月,歐盟就與中國發布過「氣候變化聯合宣言」,確立了雙邊在低碳技術開發與提高能源效率等面向的合作,最近歐盟再提出新興經濟大國的概念,擺明了就是要把中國、印度、巴西等高成長的國家與貧窮國家進行區隔,避免中國因列名開發中國家的保護傘下而不願善盡減碳排放的義務。
中國主張減排責任應有區別
並不積極。根據胡、溫兩位領導人的說法,北京堅持的原則就是工業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具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換言之,中國認為工業國家不僅要設定減碳排放的具體目標,還要提供窮國因應地球暖化的資金與技術移轉,開發中國家則僅須設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成長。看來,中國與歐盟國家對問題的認知和理解大不相同。如果中國領導人的思維,係基於工業國家具長期排放溫室氣體的歷史和高人均量,開發中國家才剛開始發展經濟,因而無須受到太多限制,那麼即將來臨的哥本哈根會議會有些什麼振奮人心的成果,應可想而知。
為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似為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徵。問題在於,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不分國界,汙染造成多方受害的情況將會層出不窮。兩岸加強交流與合作之際,是否亦應在氣候變化議題方面,建立專家對話的平台?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