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1.4億人分布在面積是台灣91倍大的土地上,15種官方語言,登記有案的語言有398種,加上特有的種姓階級制度,就像瞎子摸象,千萬別以為摸到了那個部位她就長得那個樣子。
本書是日本NHK對印度系列採訪內容的整理,從人力、市場與政治三個角度切入,對印度做深入的報導,可說是掌握到了要點,因為那正是當前世界所關注的印度課題。
先說人力。印度的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3%,工業部門佔29%,農業則是18%。除了傳統的服務業如批發、零售業外,印度最為人知的是現代服務業,尤其是服務業外包,包括IT服務、客戶服務、研發服務等,《財星》500大企業中有近一半的公司將其部分工作委外到印度,印度的競爭基礎就是人力。2004年,印度科學及技術人力已有300萬人以上,每年有5萬個電腦專業人才、36萬個工程科系畢業生投入職場,有5,000萬具英語能力的人力可受僱於IT領域,每年人數都在快速增加。
猶記得2004年帶團到印度訪問一家全球第五大IC設計公司時,該公司才剛搬進新落成的第三棟大樓,設計人員已達1,480人。第一棟大樓是該公司為了在印度長期發展於1995年完成啟用的,當時研發人力有170人,至1999年又完工進駐第二棟大樓,研發人力增至450人,平均約4至5年擴充一棟大樓,人力則增加約2倍。印度總經理表示,在印度建立研發基地的主因是人力充沛、成本較低,而且可以進行長期、較大規模的計畫。從本書的報導可以知道印度是如何培養出這些優秀人才的,也可以感受到台灣早年「來,來台大;去,去美國」的味道。
其次是市場潛力。11億人口未必能代表消費力,但是一旦啟動成長的引擎,其市場的消費力就非常驚人。依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所做的調查,跨國企業2009到2011年投資對象的前3名是中國大陸、美國和印度,主要考慮的因素是當地市場規模、市場成長等。以印度手機市場為例,平均每月新增門號約1,000萬戶,今(2009)年1月甚至達1,500萬戶,2月亦有1,300萬;至2月底印度手機戶數已達3億7,574萬。驅動印度消費市場成長的,就是本書所指出的,每年增加2,500萬人的中產階級,比一個台灣的人口還多,這令到過印度的人難以想像,因為這和她表面的市容並不相稱。
但是,市場機會是一回事,能不能掌握又是另一回事。印度特有的社會制度、文化、宗教、生活習俗等,要進軍此一龐大的市場,必須先做好準備,不能用先進、成熟市場的角度來看。從行銷研究、生產製造到通路、零售、推廣等,都要本土化、在地化。本書實際採訪,包括家庭生活、廚房、女性生活、購物中心、零售店、日本廠商的艱辛奮戰等,更提供了生動活潑的案例,對了解印度的消費市場有很大的幫助。
政治方面,要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對外,另一個是對內。對外方面,呈現了印度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硬實力是印度在核子設施的軍事力量,這是一般人比較知道的;印裔美人在美國的遊說脈絡,讓外人可以了解美印核子合作的來由是其可貴之處。
對內方面,印度共有40多個政黨,雖然「多元中的和諧(unity in diversity)」是其政治、社會的特色,但缺乏效率,對國家的進步也形成重大考驗。城鄉、貧富差的擴大等,都是印度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以「棉花帶是自殺帶」為例,依據2008年國際農業生物科技應用服務(ISAAA)所發表的數據,印度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僅次中國大陸的世界第二大棉花生產國,但是為何棉花帶成了自殺最多的地方?為何農村的所得仍然偏低?為了積極推動工業發展以帶動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印度政府大力推動特別經濟區(SEZ)吸引外國企業進駐,卻在農地收購過程中引發大動亂。凡此種種,都是印度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要面對的。
印度擁有許多特點,包括優點和缺點,將來能否成為世界大國,要看印度能不能充分發揮優點,並把缺點轉化為機會、助力;另一方面,要看印度如何定義大國,到底要以經濟、政治、軍事或那一層面做為或成為大國的支撐力量。如果打算以經濟做為驅動的基礎,印度必須在基礎建設、租稅環境、產業制度、生活環境、政府效能等許多方面改善、改革,尤其是政策方向要有清楚輪廓,不能因政治的因素受到干擾。實際上,印度要成為大國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其內部還存在許多的矛盾妨礙印度快步向前。(摘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前經濟部部長)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