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全球金融聖地華爾街一夕瓦解,崩盤範圍及規模超乎預期,而學者對於造成崩盤的原因卻是眾說紛紜,交相指責銀行家、信用評鑑機構、管理當局、中央銀行和政府。綜觀這些指責的內容,因為彼此沒有交集而讓人不安,大家無不期待救世主的出現,以挽救瀕臨崩潰的全球經濟,也不禁回顧過去的經濟故事,到底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1929年起的大蕭條,美國股市大崩盤,失業率一度高達25%,全球經濟大恐慌,此刻凱因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並認為當時是「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惡性循環,主張國家應該干預並調節經濟。凱因斯的理論加上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讓美國消化存貨、降低失業率,使經濟逐漸復甦。如果說,有了凱因斯才有總體經濟理論,這說法並不為過。

美國經濟經過了50年代穩定成長,60年代貿易赤字與通膨的逐漸加溫,到了70年代的石油危機,外加出現令人受不了的停滯性通膨,各家學派均無法解決當時的困境,於是開始有「反」凱因斯學派的聲音。之後經過重回古典經濟學的自由派學者不斷的辯證,終於形成80年代供給面經濟學的興起,其實就是重新回到經濟學的根本─市場。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曾試圖利用財政手段振興經濟卻告失敗,凱因斯的理論又再次被攻陷。

本書作者史紀德斯基(Robert Skidelsky)為牛津大學教授,早在1983年就出版第一本的凱因斯傳記,接下來的20多年中,作者仍持續增修凱因斯的傳記,不斷的尋求其「人生」與「思想」及「思想」與「經歷」之間的關連性,盡可能的推敲造就其成就的線索。作者這次由另一個角度切入,以凱因斯的理論貫穿,從金融海嘯出發,先簡述當今主要經濟學說,再聚焦凱因斯的論述,自經濟大蕭條時期談起,細數凱因斯革命的興衰與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最後以凱因斯的觀點重新審視金融海嘯的發生及因應之道。

本書認為沒有正視「不確定性」是發生金融危機的因素之一。由於未來潛藏著無可避免的不確定性,而經濟體系在本質上就是不穩定的,所以政府的責任就是要穩定經濟,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不容諱言,這個理論影響了當前許多國家的政策方向,美國總統歐巴馬、歐洲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近日都強調政府干預,並運用財政手段刺激經濟。

凱因斯曾說:「經濟學是人類文明最好的守護者」,他的論點是否為金融海嘯的良方,尚待時間驗證,但可以證明每當經濟蕭條時,凱因斯的理論就成為另一種的思考方向。(摘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