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食品等標示不實的問題經常成為話題。企業這樣當然不對,但製造容易讓企業作假的環境的,卻是消費者。
例如超市賣場陳列兩種牛肉,原本應該實際購買、食用之後才會知道哪一種好吃,消費者卻常在購買之前先以各種方法獲得有關品質的資訊。
學習由顏色、形狀等來判斷品質當然是最佳的方法,但如果不反覆購買類似商品來比較,很難培養出這種觀察力,因此有很多消費者仰賴「品牌」。例如大家認為「松阪牛」是美味的保證,鯖魚以「關鯖」最佳,「高知產的高甜度番茄」則在超市人氣暴增。消費者選擇市場中已有美味、安全、對健康有益等一定好評的食品,以獲得高品質商品。
對個別消費者而言,依商品名稱或產地等品牌來判斷品質,是取得品質資訊時最節省交易成本的方法之一。消費者購買晚餐食材時,除在賣場觀看各種標示外,沒有其他方法可判斷品質,倚賴品牌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無品牌的標準品質食品最便宜,光憑基本功能價值就決定價格。無品牌的高品質食品只有「高品質加分」的部分價格較高,就稱為「高品質附加價值」。另外,若是名牌食品,只有「品牌加分」的部分以高價銷售,就稱為「品牌附加價值」。
在沒有品牌的情形下,若消費者依然能夠判斷品質,品牌附加價值幾乎等於零。商品與是否有品牌無關,高品質食品只有高品質的部分價格較高。食品與衣服不同,食品的品牌本身沒有價值,因為實際品嘗時即可確認味道等品質。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有這種判斷力,很多消費者只能倚賴品牌。
雖然有消費者倚賴品牌,不需要靠品牌的消費者也相當多。沒有品牌的食品只要品質好,銷售量依然可觀。因為消費者若能辨別高品質,即使價格較高還是會購買。
品牌食品價格最高,它與低品質食品的價差,可分解成高品質附加價值與品牌附加價值兩個主要因素,其中又以高品質附加價值較大。此狀況下,個別消費者倚賴品牌來選擇食品相當合理。
但如果倚賴品牌的消費者增加,多數消費者必須靠品牌來判斷品質,高出來的價格大部分是品牌附加價值,沒有品牌的商品即使品質再高也乏人問津,因為能以自己能力辨別品質的消費者只占少數。
倚賴品牌究竟好不好,見仁見智,但對於不需靠品牌就能辨別品質的消費者而言,能夠以便宜的價格買到沒有品牌、卻是高品質的商品,當然是受益者。
幾年前,我在東京一家壽司店吃到非常美味的高甜度番茄。我問店家:「番茄是高知產的嗎?」店家回答:「以前確實常買高知產番茄,但它打出知名度後價格大漲。我們現在改買其他地方的產品,味道差不多,價格卻便宜許多。」這家壽司店老闆對品牌出名後價格大漲的現象相當感嘆,但也因為如此,像他一樣能夠自己判斷品質的人較為有利。
遺憾的是,高品質附加價值較小,品牌附加價值較大,導致生產者努力的方向出現偏差。因為只提高品質對銷路的幫助有限,為了讓消費者出高價購買,提高品牌印象成為最優先的課題。
近年來,「飲食教育」愈來愈重要,但有關飲食的「消費者教育」,最重要的應該是多加培養不靠品牌就能判斷口味與品質的消費者。
(本文摘自本書第4章)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