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與人談起拍攝計畫的初衷,王璞便會翻出家裡一本本收藏整齊的「家庭相簿」,上頭分別列著三個兒子的名字以及按時序編排的號碼,「年輕時我飯可以不吃,照片不能不拍,就這樣為每個孩子紀錄了廿年的成長。」
為了把「家庭文化」推而廣之,他著手拍攝作家,並自創「錄影傳記(Video Biography)」一詞,強調沒有旁白、訪問,一個多鐘頭的片子從頭到尾都是作家對著鏡頭自述,從成長背景談到寫作歷程。他還堅持不用三腳架,用樸實無華的手法紀錄作家身影與聲音。
「當然我會先跟他們溝通、準備,有人看鏡頭會怯場,我也會協助引導。」如拍攝蘇雪林時,王璞特地將她從養老院接回她住了好幾年的成大宿舍,鏡頭中只見她以孱弱的身體,緩緩走過荒廢的日式宿舍,令人欷噓。
王璞的剛直、低調與一板一眼是出了名的。他坦率地說,有些作家他實在不認同,邊拍邊對他們說的話生氣,「但即使這樣我還是要拍,這是完全客觀的紀錄,不帶個人好惡。」
今年,王璞將累積十多年的珍貴影像備份,無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大英博物館與大陸的北京中國文學館。他強調絕無政治或族群之見,「這是全世界共有的資產」,更駁斥外界稱他不捐給台灣文學館的說法,他拿出往來信件澄清,二○○七年他便與當時館長吳麗珠談妥捐贈事宜,但她突然卸任後,後繼館長便不聞不問。
在整齊而簡樸的家中,王璞簡直是以老命呼籲:「我曾經為了拍攝作家,連父母過世都沒有回去奔喪,我住的是卅多年老公寓,家具舊得都成古董了,但我不在乎這些,台灣政府應該更重視文化資產。」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