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認知中,美術館和藝廊應該是兩種屬性不同的空間,前者為藝術推廣教育的「公共展出空間」,後者為行銷藝術作品的「私人商業空間」,但當國外的美術館還是美術館、藝廊還是藝廊時,台灣的美術館卻越來越像藝廊。
現正在北美館展出的《蔡國強泡美術館》,得到了空前絕後的媒體宣傳,不僅先有林志玲、蔡康永擔任代言人,台灣藝術界文化界眾多名人加持,更有現任總統千金擔任特助與導覽,總統夫人現場加油打氣,動員聲勢之浩大,令人歎為觀止。若以蔡國強在當前國際藝術界竄升的地位與作品受肯定的程度而言,一波波的強力宣傳原本無可厚非,但若拋開對藝術家創作作品本身的評價與探討外,「蔡國強現象」倒是一個「爆破」當前諸多藝術文化與商業交易糾結點的良機。
首先,「蔡國強現象」讓我們看到當代藝術--商業的不可分辨,而創作者合為一體的藝術--商業成就,又多能以某種量化標準來做「客觀」評量。像這次展覽不斷強調的是蔡國強的「高人氣」與「拍賣天價」,二○○八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蔡國強個展《我想要相信》,參觀人次破三十四萬,為當年之最,同展巡迴到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時,參觀人次更破五十六萬,而藝術家本人四次入選英國藝術雜誌的「全球藝術界百大權力名人榜」,其藝術作品更屢創紐約蘇富比與香港佳士得拍賣會當代華人藝術家的新高。換言之,藝術家的人氣是否超夯,乃由有如網站點擊率的參觀人次來決定,而藝術「價值」乃由藝術品拍賣「價格」來決定,讓許多不明就裡的參觀者,不再相信自己的眼力,只相信會說話的數字,美金,歐元,人民幣。
然而這不是蔡國強一個人的問題,這是全球藝術--商業合謀的問題,即便蔡國強本人曾經與蔡康永合作,想要對此「商業炒作」、「販賣藝術」的現象做出回應。他們準備了六十六組上海金圓券,由蔡國強在棉紙上爆破,再由蔡康永在MoMo購物頻道公開販售。但這在資本主義操作之「內」的塗鴉行為,只能再次驗證資本主義操作的佛法無邊。當初這些一件叫價新台幣九萬九千元的「招財平安符」,四年後的今天已暴漲到新台幣四十萬到七十萬元之間,反倒成為「藝術是門好生意」的範本教材。
而更麻煩的是,此次的「蔡國強現象」更直接曝露藝術經紀公司的強勢與美術館專業經營的弱勢。此次展覽乃由北美館與誠品合辦,而誠品旗下的誠品藝廊,也正是蔡國強的藝術經紀人。因而當我們極力肯定主辦單位在推廣藝術教育與活動策畫上所作的諸多努力,也同樣期待這次展覽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入美術館參觀,但依然覺得不舒服,覺得北美館已不再是以前熟悉的北美館。當代的美術館或博物館營運誠屬不易,尤其是大型展覽所需的複雜接洽管道與龐大開銷,也絕不可能只靠公家經費編列或門票所能打平,適度從事藝術周邊商品開發、多角經營、尋求企業贊助或經審核後的租借場地,都還是在可被接受的範圍。以蔡國強的高國際知名度,當然不需要靠在北美館辦個展來增加個人資歷,但以北美館這幾十年來的努力經營,也不需要為了求到一個蔡國強的大型個展,就任由外面的藝術經紀公司全面接管美術館的策展。當然我們不須癡人說夢,還在問「是藝術還是商業」這個老掉牙的問題,畢竟我們身處的當代,早已無法藝術的歸藝術,商業的歸商業。但我們還是可以逼問美術館策展的主體性何在?為何可以允許藝術家的經紀公司直接成為主辦單位、主導一切展覽事宜,讓商業操作的痕跡如此明目張膽,讓一座堂堂的北美館,變成了超大型的誠品藝廊。看來這次展覽的創舉,不在於北美館為蔡國強打開了從來不開放的一樓兩側空間,而在於公家的北美館為私人的誠品藝術經紀公司打開了大門。
「蔡國強現象」告訴我們,買賣無所不在,泡完了咖啡館正好去泡美術館,只是那些昂貴的藝術品,現場是不標價的。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