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報廿日兩岸新聞版,登載福建紀念台灣「阿里山之神」吳鳳誕辰三一○周年的新聞照片。筆者隨即上大陸網站查詢相關新聞,「……吳鳳為睦和當地山、漢族群關係,感化山胞向習文明,毅然以皓首之軀,捨生取義。成仁後被台灣百姓尊為『阿里山神』,並建吳鳳廟奉祀,受各族同胞頂禮……。」這樣的故事版本,不是早被推翻了,怎麼現在還出現在兩岸交流的文本中?

吳鳳確有其人,但所謂「捨生取義」故事,完全是在日據時代炮製出來的。一九○四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為順利開發阿里山,排除當地原住民鄒族人的干擾,便指派人類學者伊能嘉矩調查一百多年前的吳鳳故事。幾年之後,吳鳳神話逐漸成型,不僅蓋起了吳鳳廟,還寫進課本、拍成電影。

台灣光復後,這個神話故事,還繼續寫在小學生的課本裡。直到一九八八年底,新一代覺醒的原住民青年走上街頭抗議,拉倒了嘉義火車站前的吳鳳銅像。隨後,課本中吳鳳的課文被刪除,吳鳳鄉也改名為阿里山鄉。歷史終於回歸。

兩岸交流的大潮已經開啟,但在熱熱鬧鬧的活動中,像這樣早已被推翻的殖民論述,不僅不應該再被拿出來,更不可忽視可能造成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