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國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訪台,主要應第一屆兩岸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主辦單位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之邀而來。該展覽昨日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正式揭幕,除趙少華之外、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台灣文建會副主委張譽騰都出席了中午的開幕式。
展覽呈現200多件納入聯合國人類遺產名錄,或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即將失傳的民俗技藝或展品,領域橫跨音樂、舞蹈、戲劇、美術、醫藥等,全面呈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辦單位表示,百多件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括大陸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及民俗等。其中有6項展品非常值得一看,包括近代梅蘭芳於1925至1926年演出的《太真外傳》中媚扮楊玉環所穿的戲衣、清末民初的萬工轎(又稱百子轎,江南女子出嫁時乘坐的花轎)、清早期的藏族唐卡──金剛亥母、潮州鐵枝木偶(又叫紙影戲)、雲錦織機(雲錦產於南京,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一,是元、明、清三代皇家御用貢品)以及針灸銅人(西元1026年針灸學家王惟一所鑄的之天聖銅人復原品)。除此之外,曾經讓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感動到痛哭跪地的阿炳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原音,也將在現場重現。
除靜態展覽,主辦單位也邀請10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於展場示範拿手絕活,舉辦包括內蒙古包頭剪紙工作坊、成都糖畫工作坊、藏族唐卡示範製作等。
展覽將於12月11日移師位於台中的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屆時台灣也將展出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