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的發展似乎已經是國際車廠擺脫低迷車市困境的重要選項。工研院材化所表示,台灣電動車市場規模太小及投入資金龐大,與大陸車輛系統結合,建立完整電動車實際運轉及安全標準驗證,將可在未來世界電動車市場占一席之地。

經濟部技術處連續3天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09發現台灣建構未來產業研討會」,分別就兩岸LED、精密機械、太陽光電、資通訊、流通等10項產業召開研討會,由ITIS計畫產業專家分別針對各相關產業議題提出報告,說明兩岸產業的發展現況、競爭態勢與合作機會。昨天下午的3場研討會主題為車用電池、風力發電、紡織產業。

爭取與大陸車廠合作

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價格高漲問題,電動車發展成為全球車輛產業的新風潮。中國大陸不僅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同時也是主要的電動車輛推動國家之一,未來大陸勢將成為全球電動車輛的重要供給國與重要需求國家。

台灣目前具有電池產業的發展能力,多家電池廠商都已成功切入全球車廠供應鏈,未來電池產業能否在文化背景相近、無語言隔閡與地理條件鄰近等優勢下,爭取機會與中國大陸車廠共同合作,將是台灣電池產業繼續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進入大陸電池芯供應鏈

未來兩岸合作的目標,工研院IEK ITIS計畫陳文仁副組長指出,應著重於協助國內研發的電動汽車進入大陸市場,同時善用地理優勢條件,讓台灣將鋰電池的核心能力,包括電池設計及生產製程等根留台灣,將標準化且需大量生產製造部份結合大陸優勢環境。

至於合作項目,陳文仁建議短期可讓台灣鋰電池材料進入大陸電池芯供應鏈;電池芯進入大陸動力鋰電池模組供應鏈。在切入大陸供應鏈後,累積產品研發與銷售紀錄,配合台灣設計能力及產品品質,可引導國內相關廠商打入國際車廠供應鏈。

另外,台灣儲電系統從材料、電池製作與電池組之上中下游產業已具相當規模,然而全球動力鋰電池在安全及性能上尚未發展成熟,反觀台灣已逐漸建立自主材料工業,將有機會主導動力鋰電池產品開發。台灣若在安全及材料方面有技術突破,結合國際機構,將有機會加入重新訂規則的舞台,成為全球前三大動力電池生產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