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6版)

跳藏戲、唱大歌 熱鬧的藏式婚典

馬隊起程返回男方家時,帶頭領隊穿著白袍、騎著白馬,後面接著是迎親代表,然後是娘家隨侍新娘出嫁的隨從。一路上,男方家人要等候在路旁,向馬隊敬三次酒。馬隊行進期間,隨行人員高唱「諧青」(大歌),新娘則要邊走邊哭。

男方在新娘到達之前,必須準備一條裡頭裝著青稞、麥子,供新娘下馬用的墊子,上面鋪上五彩錦緞、面上用麥粒畫成「卍」符號。家人手捧「切瑪」和酥油茶,在門口迎候。新娘到男方門前,先喝三口酥油茶才下馬,腳要踩在撒有青稞和茶葉的地上;新郎母親提一桶牛奶歡迎新娘,新娘用左手中指浸奶水,向天彈灑幾點,表示感謝神靈後,由新郎給新娘獻上哈達,才能迎新娘進門。

傳統的進門儀式,十分繁瑣,從下馬、進門、上樓到入廳,每次都得喝一次頌歌、獻一條哈達。新娘進入男方家門後,首先要給家族護法神祈拜;爾後,新娘要坐在新郎身旁,和雙方親屬圍坐一起會餐、互送禮物。參加婚禮的親友們也獻哈達、送禮品,以表示祝福。然後把一對新人,引上房屋頂層,由喇嘛誦經,祈求家神庇護新娘。屋頂豎立起一杆經幡時,新娘家的代表宣布:從此,新娘與新郎家族其他成員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

一般藏族的婚禮,要舉行幾天或十幾天,是依據各個家族經濟狀況決定。在舉行婚禮的那幾天裡,也有特別親近的親戚或朋友,包下婚禮中某一天的全部支出。婚禮的幾天裡,都請有專人跳藏戲、唱歌助興。

碉堡式民居 散發宗教美感

現在比較節省,也少了很多繁文縟節,但是通常新娘家還是要熱鬧兩、三天,擺流水席接待各地趕來祝賀的親友;到了男方家,還要再熱鬧兩、三天。

藏族民居非常具有特色,在適應高原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和結合民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後,形成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獨特西藏民居建築形式。

香格里拉的藏族民居,屬於碉堡式民居,稱為「碉房」。這種兩層的大屋,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碉房大多是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碉房外牆向上收縮,內牆保持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子計算房間數。底層是牲畜圈和貯藏室,高度比較低;二層是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如果有第三層,大多用作經堂和陽台之用。碉房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藏族是善於表現美感的民族,對於居所的裝飾十分講究。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特別的標識,外牆門窗上伸出的小屋簷下,懸掛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為黑色窗套;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五色分別代表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此外西藏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無論是農牧民的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