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家王郁洋個展「蟲洞」,本月起至12月13日於北京Boers-Li畫廊展出,展出王郁洋過去幾年來最重要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探討了人造現實、媒體、歷史感知與身體認同之間的關係。

《蟲洞》為王郁洋在北京進行的第二次個展,本次個展的展品包括藝術家近年來的重要作品《今夜我將為何物》、《塵歸塵》、《人造月》、《再造登月》等。這些作品的創作媒介涉及裝置、攝影、影像;除此之外,王郁洋也會帶來他的最新作品《電》和《紋飾》。

新媒體策展人李振華將此展覽命名為「蟲洞」。在天體物理學中「蟲洞」是連接宇宙區域的時空細管,讓時間旅行成為可能。在本次展覽中,則意含藝術家在母題和語言上一種靈活的狀態。

1979年生於哈爾濱的王郁洋對媒體的社會力量感到懷疑,他同時懷疑當代社會所信奉的「圖騰」式事件或物體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這些懷疑和探討成為王郁洋藝術實踐的特色。

例如,在王郁洋2007年的作品《再造登月》中,王郁洋以戲劇場景,模擬了人類首次登月的情景,並以其他元素重現那個時代媒體對登月的反應。這件作品探討媒體報導中那些細節的、歷史記憶中壯觀的還有充滿戲劇性的元素。類似的主題也出現在王郁洋2008年的作品《今夜我將為何物》中,他再造的月球表面上停著一架已毀的著陸艙、冷光及一個太空人──這個人或許會產生新的思考。月亮的形象同樣出現在另個作品《人造月》中,這是一個直徑4米的球體,它由各種各樣的燈泡組成的。這件作品同王郁洋另外兩件關於月亮的作品有所區分。這件 以詩意的紀念碑似的形式呈現於觀眾面前的作品,其強烈的視覺感,更能引起人們對於當今技術、環境角色的改變的關注。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王郁洋最新完成的兩件作品《電》和《紋飾》。前者通過醫學手段,將大腦活動轉換成了電池中的電能,後者則將兩性器官轉換成了一個具有時尚設計感的符號。這些作品在視覺上試著將身體認識與科技崇拜融合成當代社會「圖騰」,但營造的卻是一種不真實的懷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