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印度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訪問美國,他和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會談的重點不是核武、也不在印巴關係,而是──杏仁果。柯林頓好奇,為什麼印度要買伊朗的杏仁果,而不從加州進口。

拉奧發動了印度的「改革開放」,翻轉了尼赫魯建立的計畫經濟體制,取消商業特許制度(Licence Raj)。不過,從拉奧與柯林頓談杏仁果可知,當時美印關係還很薄弱──雖然拉奧已經發動經濟改革近兩年。

拉奧經濟改革重要功臣就是現任印度總理辛格。這位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被拉奧任命為財政部長,大力推動國企民營化、引進外資。拉奧與辛格等人為印度帶來9%的經濟成長率,不過,經改引發通膨,加上拉奧涉入貪腐弊案,同時無法處理分離主義問題,讓拉奧政府在1996年連任失敗。

美國視印度為戰略夥伴

2004年,聯合進步聯盟(UPA)推信仰錫克教的辛格競選總理成功,成為第一個非印度教背景的印度總理。辛格把印度與自己政治生涯推向另一高峰。2005年辛格訪問美國,和小布希協商民間使用核能協議,美國承諾向未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印度提供民用核能技術和核燃料。2006年布希訪問印度,正式簽下協議。協議重要意義在於美國承認印度擁有核武的事實。同時,美國也把印度視為亞洲戰略夥伴,用來牽制中國。

辛格獲得外交上重大成功,美印經貿往來也大幅成長。如今,印度在美國的投資超過110億美元,每年雙邊貿易額達800億──美印之間不再只有杏仁果問題可討論。此外,美國有超過200萬印度裔居民、留學生,辛格形容:「幾乎所有印度中產階級家庭都有個兒子、女婿、兄弟姐妹或姐夫妹婿在美國。」

辛格在外交、經濟上成功獲得選民支持,今年5月連任成功,成為繼尼赫魯之後,第一位幹滿5年而連任的總理。不料,第二任遇到的美國新伙伴歐馬巴,讓美印關係受到考驗,而這個考驗主要來自中國因素。

歐巴馬亞洲行印度不安

就在他訪美前夕,歐巴馬首趟亞洲之行卻讓辛格感到不安。首先,歐巴馬在東京談到美國和亞洲關係時未提及印度;接著,歐巴馬與胡錦濤聯合聲明提到「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改善和發展關係。(美中)雙方願就南亞問題加強溝通、對話與合作……。」第一點還可以解釋成歐巴馬此行界定為東亞之行,因此不談南亞關係;第二點就讓印度深感不安──它暗示著美國容忍中國介入南亞問題。

辛格雖試圖緩和與中國關係,不過雙方仍有邊界糾紛、西藏流亡政府問題,經濟競爭關係,而中國又一向與印度對頭巴基斯坦關係密切,甚至協助她發展核武。印度絕不樂見美國認可中國介入南亞事務。

辛格雖然得到歐巴馬上任後第一場國宴主客的殊榮,中國因素卻讓風光的國宴罩上烏雲。辛格也不甘示弱地在美國公開批評中國,他在最具影響力的外交智庫美國外交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演說時表示,不解外界對中國的一些肯定稱許,對中國經濟表現比印度好提出質疑:「有很多價值比GDP重要。我想尊重基本人權、法治,以及多元的文化、族群與宗教等價值皆屬之。」這表明了印度對中國的不安,並積極聯美制中的企圖。

歐巴馬亞洲行未提出明確戰略目標,他的低調甚至令人懷疑美國口頭上喊著「重回亞洲」,實際上在撤退。美國撤退,誰來平衡中國?這不只讓新加坡的李光耀憂心、台灣的民眾焦慮,如今印度的拉辛也表達出不安。苦於內政與阿富汗問題的歐巴馬,有沒有能力對這些亞洲夥伴們提出一個令人安心的答案?這是關乎整個亞太的安全與發展的重要議題。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