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間市場清算所昨(28)日在上海掛牌,註冊資金3億元人民幣(下同),旨在建立銀行間市場集中清算制度,監控本外幣利率、匯率等衍生品的交易風險。

據中新社昨天報導,中國央行籌備數月的中國銀行間市場清算所28日在上海掛牌,旨在建立銀行間市場集中清算制度,監控本外幣利率、匯率等衍生品的交易風險。

開幕儀式由上海清算所董事長許臻和德國交易所首席執行官安德斯‧普魯斯簽訂合作協議,央行行長周小川昨天出席開幕儀式時表示,清算所可為銀行間市場提供全面的、以中央對手方為主的集中清算服務,提高銀行間市場的透明度,及時完整地獲得市場交易和參與者風險敞口的信息。

新成立的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公司,由央行、財政部批准,包括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中國印超造幣總公司及中國金幣總公司等發起並共同出資,註冊資金3億元人民幣,作為專業、獨立的清算機構,為金融市場提供本外幣清算。

周小川在會中表示,提高金融體系運行效率、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主題,設立獨立的上海清算所,是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大進展,也可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共同出席的上海市長韓正則致詞表示,從4月國務院推出上海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文件後,要求進一步健全為市場交易服務的登記、託管、清算、結算等現代金融支援體系,提升上海金融市場的效率,昨天上海清算所的成立便是其中一項重大成果,有助於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集散輻射功能。

中新社報導,清算管理是國際通行的銀行間市場制度之一,可評估和監控交易中可能產生的市場風險,並將風險限於一定範圍。市場人士稱,目前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都有獨立的清算所,是交易清算的中央對手方,主要目的是隔離風險。而清算所的前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由央行隸屬事業單位獨立出來,亦有助降低央行風險。

央行稱,國際金融危機後,各國在控制金融交易風險上形成共識,降低交易對手風險和進行有效監管,是保證場外衍生品市場安全的關鍵,建立集中清算制度能夠為此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