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上萬人曾希望自己是藝術家,全世界有近億人喜歡畫畫,擁有繪畫才氣的人不計其數,且繪畫技法亦可經由學習而練就,然而,與生俱有「藝術特質」的人卻可能只有萬分之一。

繪畫的技法對於一位藝術家是重要的,但如果只有技法而沒有想法與情感,作品只剩匠氣而少了生命。我們不會去檢討梵谷、畢卡索、或安迪沃荷的繪畫基本技法,因為他們是「藝術特質」很強烈的藝術家,如果沒有這個藝術家的特質,那麼他們只是「畫家」或「雕塑家」,而非「藝術家」,其作品會接近裝飾品或工藝品,非藝術品。

「藝術特質」往往是天生的,有強弱之分,愈強烈的特質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其藝術性就會比較高。擁有「藝術特質」的人,想像力豐富,會有過人的觀察力及敏感度,能夠把感應到的諸多想法,詮釋在只有一個平面的畫布或立體物件上,平面上簡單的元素,對人的視覺會有衝擊,可使觀者聯想到更多的問題,可能牽涉到人性、社會、哲學或宗教等,可引起激辯,並形成一股影響力。

只是,必須強調這種特質應是自然形成的,尤其是應用在藝術創作上的表現,務必是純真的,非矯情造作。有許多藝術創作者,受到擁有「藝術特質」的藝術家影響,無意間仿傚了他們的創作,因此原創力就顯得微弱。

「藝術特質」是無法被傳承或學習,它或許可被激發,有「藝術特質」潛能的創作者,在受到激勵之後能漸進展現其特質。

有些擁有「藝術特質」潛能的藝術家,也會受到市場影響,而埋沒了其特質。畫商會因為市場的需求,希望藝術家創作出符合市場必要的風格,阻礙了藝術家自我原創的發展,再經由畫商的包裝、行銷、炒作,使得更多人盲目地跟從流行,導致藝術家短視近利而生產出一批投資商品,讓許多民眾混淆純藝術與純裝飾之差異,無心去看懂藝術,只關心有沒有投資效益。

有些畫商扮演著牆頭草的角色,當中國的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等人作品行情上揚,類似概念的作品就會被畫商帶入市場,譬如群體人物、政治聯想、文革前後階段的時代氛圍,隨後進來市場的中國藝術家都被期許是下一位張曉剛。

同時,當趙無極的畫作價格不斷攀升之際,只要是以油彩去表現抽象或中國水墨意境的風格,都容易被暗指是未來的趙無極,且旅法的經歷似乎也很重要。奈良美智把日本當代藝術帶到國際時,更多的台灣畫商去東瀛挖寶,日本貨霎時成為藝術市場新寵。梵谷過世之後才成名,至今仍有人懷抱著藝術家死後成名的迷思。

因此,就算重金去行銷與包裝藝術家作品,或藝術家過世時是多麼悲情,如果藝術家缺乏了「藝術特質」,作品少了藝術性,終究禁不起時間的考驗,遲早會凋落。

(秋刀魚藝術中心藝術經紀人李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