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十二月七日即將登場,中、美等國到底該負擔多少減碳義務才算有誠意,政治上還搞不定;相較下,打著氣候快速變遷與世界末日之名的電影《二○一二》,在台上映兩周就交出三億元票房;專家說:「大吵減碳轉機,不如快炒電影商機!」
中、美兩國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合計「貢獻」四成。美國廿五日公布具體減排目標,以二○○五年為基準,二○二○年時要減少一七%、二○五○年時減少八三%;中國隔日也宣布減排計畫,但《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做的是「每單位產出」而非排放總量控管。
哥本哈根會議能做出多大貢獻,尚待觀察。電影界早已搶先包裝,過去五年,從《明天過後》、《不願面對的真相》到《二○一二》,相關題材熱映,以《二○一二》為例,儘管網路上熱烈討論:「這是部環保電影嗎?」,仍無損票房佳績。
發行商博偉表示,《二○一二》十一月十三日正式在台上映,截至昨日為止,台北市票房破一億五千萬元,全台估逾三億元,以平均每張票兩百五十元估算,觀賞逾一百廿萬人次,預估放映熱潮可延續到明年一月初,全台票房實力上看四億元。
甚至行政院環保署也和HiNet合作,在網路上提供四十八部「環保影片」讓民眾免費觀賞,立意良善,但廣含《那人那山那狗》、《高山上的世界盃》、《決戰魔世界》等,有網友看完後吐小槽說:「啊,這也叫環保電影?」
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長李道明認為,除了《不願面對的真相》,其餘打環保之名的電影,實際上跟環保無關,片商係透過驚忡元素凸顯人與大自然的衝突,「最重要還是戲劇張力,觀眾看電影,也不是為了環保意識」。
《與楚浮同行》作者、廣告導演楊一峰也說,這是個尷尬現象。其實,電影觀眾對環保意識覺醒是比較低的,喜歡用環保產品的人,通常不太看電影,他認為,娛樂是造成污染一部分,號稱環保電影者,譁眾取寵成分多。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