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感嘆獎落他人家的金馬獎,今年終於大鬆一口氣了。戴立忍以《不能沒有你》包辦劇情片、台灣電影、原著劇本與導演等四大獎,甚至連觀眾票選也手到擒來,不僅成為少見在評審口味與觀眾反應同步的作品,更以僅六百萬預算,名副其實成為小兵立大功的最大贏家。而當如今多數華語片必須為了爭取大陸市場而在題材、人員上相對配合時,該片百分百台灣「手工業」的製造身分,更顯得這些大獎誠屬難得。

金馬評審來自中港台各地,想拿大獎的作品都無法僅靠著地域性的保護主義出頭,票房成績也無法保送上榜,這是金馬獎能夠在國際上被肯定為「華語電影奧斯卡」的重要因素。但台片今年雖然喜獲大獎,卻也不必太過欣喜,因為除了台灣電影向來最引以自豪的人文「基本價值」,依然能夠透過《不能沒有你》的戴立忍,在編導項目展現與中港分庭抗禮的實力之外,演員獎項卻是全軍覆沒,就連過去常能以草根性本色演出保住的配角與新人獎也不例外。

中港電影較為多元化的類型與穩定產量,讓他們的演員得以歷練出專業的基本功,並得以在更加戲劇化的角色中展現詮釋功力,國片演員卻只能在千篇一律的清新寫實戲路中沾沾自喜。進入本世紀至今九年,只有楊貴媚與舒淇曾為台灣演員留下兩座影后金馬,影帝更是全面缺席。今年金馬獎從終身成就獎得主明驥,到金馬影展焦點人物李屏賓,都在不斷提醒我們台灣新電影的傳承。但國片在過去凋敝長達近十年之後,如今要趕上的距離是那麼遙遠。當我們的演員也能以多元化的演出找回屬於我們的得獎名額,或許才是下一個值得欣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