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舉行的「第一屆台積電青年書法大賞」成功吸引各家青年好手共襄盛舉,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共徵得452件作品,除了初審、複審外,決選更採現場揮毫創作,經名家評審團細品謹選,挖掘出數位極具潛力的台灣新生代書法好手,圓滿促成傳統藝術的發揚承續及鑽研創作。
其中,楷隸組首獎得主黃芝嘉,從國小三年級開始習字,每天固定潛心練筆兩小時,年僅18歲的她臨摹各家書帖,對於形貌飄逸具詩意,最接近自己的個性的「瘦金體」最有感覺與把握,果然出手不同凡響,一帖「城東早春」,讓評審傅申及陶晴山皆讚美有宋徽宗風采,結構得體,力道適中俐落,字如其人,透出娟秀之氣。抱回首獎10萬獎金。二獎得主,就讀基隆女中的蘇郁棻,從小也是比賽常勝軍,有板有眼的「魏碑體」,每一處點劃轉折都顯示出運筆的巧妙,讓王安石的「春夜」詩詞更添雅味。
而在講究「飛動飄灑」的行草組,奪得首獎的張致和,行款自然,緊疏拿捏得當,運走節奏間充滿生命力。二獎得主張嘉哲寫的「霜月詩」,師法明代王鐸,字體大小宕跌縱橫,從中可見許多姿態。而就讀苗栗建台中學的參賽者黃于哲,則一人包辦了楷隸組及行草組的三獎寶座,評審陶晴山稱讚他的「楷書」氣貫神足,尤其是長捺末尾的筆鋒勁力,是一般人最容易疏略之處,實屬難得。
這些出線的首屆書法青年大賞優秀作品,顯現在今日資訊發達背景下,書法並沒有退燒落伍,反而以更廣闊的開放視野、更高要求的審美標準,持續發展著各種可能性及創意,評審張大春認為這些年輕人們不但寫的好,而且還突破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單一美學,看到了經典文化在新時代與新思維中的蛻變可能。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