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是「台灣第一苦旦」,享有著「最愛哭的女人」封號,擁有著「東方最美的詠嘆調」歌聲的廖瓊枝,從藝一甲子的封箱之作《陶侃賢母》,正於本月26日至29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本刊特邀政大中文系教授、該劇劇作改編蔡欣欣專文介紹其人其事,從字裡行間領會這位「歌仔戲國寶」的舞台人生。
纖瘦嬌小的身軀,溫婉謙沖的笑容,映入眼簾的廖瓊枝,是如此地優雅古典,令人聯起想「凍水牡丹」的尊貴風姿,很難相信她已然走過六十載的歌仔戲舞台歲月。
被譽為是「台灣第一苦旦」,享有著「最愛哭的女人」封號,擁有著「東方最美的詠歎調」歌聲的廖瓊枝,幼年失怙與祖父母相依為命,三餐不濟飽受人情冷落。在困頓苦難的生活中,能觀賞艋舺「芳明館」演出的歌仔戲「戲尾」,或是偷看偷學「進音社」的子弟唱歌仔、排戲,是最愉快的時光。赤腳賣冰的她,為了獲得一雙「繡花鞋」度過寒暑,央求阿嬤讓她進社團學戲,孰知卻因傷難以上場,夢想破滅;而疼愛她的阿嬤,竟也在不久後撒手人寰而去。
孤苦坎坷人生 化作台上千千淚
孤苦無依的廖瓊枝,在積欠大筆債務難以償還的情況下,只得將自己「綁」給「金山樂社」當童伶。嚴峻的練功生涯,苛刻的雜役工作,任意的打罵斥責,讓小小年紀的她,早已練就將眼淚往肚裡吞的本領。為了生存,她認真學藝,在海派京劇演員喬財寶、「狗仔桑」與「阿龜仔仙」等師傅的教導下,奠定了紮實的藝術工底;出班後陸續搭「金鶴劇團」、「富春社」、「美都劇團」、「龍宵鳳劇團」與「瑞光劇團」等內、外台戲班,逐漸在舞台實踐中錘鍊演出實力。
在「龍宵鳳」陳秀鳳的調教下,廖瓊枝學會運用「哭調」抒情寫志,配合眼神傳遞情緒,設計作表塑造人物,越發能細緻拿捏「苦旦」的表演藝術;而隨著「廣播歌仔戲」的崛起,廖瓊枝先後應邀進入「汪思明廣播劇團」與「金龍歌仔戲團」演唱,有聲無影的「聲音」劇場,提高她的演唱功力與「腹內」功底,在唱念句讀或疊字作韻上,更揮灑自如得心應手;當歌仔戲進駐電視台時,她亦被邀請參與第一齣「電視歌仔戲」《雷峰塔》的演出,其後又以「廖憶如」的藝名,在中視演出將近四年。
為了維持家計,廖瓊枝還兼差演外台戲,以獨力撫養四個兒女。兩次遇人不淑的婚姻,一直是她心裡永遠的痛,相愛的人不能相守,無緣的人彼此折磨,這些情感的波折與人生的無奈,遂都投射在她所爨演的戲齣中。這遂使廖瓊枝特別鍾愛搬演悲情淒楚的苦戲,最擅長將哀怨凝愁的哭調詮釋得動人心弦,因為那是宣洩鬱積深沈情愫的唯一窗口,也是拭去淚水「轉移/淨化」情緒後,再度迎接人生各種試煉與考驗的重要通路。而正基於這「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雙互交涉,她所型塑的舞台人物格外鮮活,她所詮釋的歌仔曲文特別動人。
憑著在廣播與外台歌仔戲的亮麗成績,廖瓊枝遂被南部「牡丹桂劇團」網羅到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巡迴公演,一齣《寶蓮燈》讓她名利雙收,擁有了不少海外戲迷。回台後先後加入「新琴聲歌劇團」與「民聲歌劇團」,後來則自組「新保聲歌劇團」,曾創下在大龍峒保安宮演出《山伯英台》到凌晨一點半,還欲罷不能的輝煌記錄;也曾因演出噪音被警察勒令停演,但觀眾竟合力「扛戲棚」到對街繼續演出《陳三五娘》的傳奇事蹟。四十來歲時受「東亞歌劇團」邀請,前往菲律賓演出半年,返國後則「非正式」退休暫別歌仔戲劇壇。
一曲哭調驚天下 投身薪傳推廣
也是因緣際會吧!隨著一九七○年文化尋根「本土化思潮」的湧現,歌仔戲等鄉土藝術逐漸躍上台面,受到文化政策、學術研究與社會活動的關注。一九八○年受許常惠教授邀請,一曲哭調令學界為之「驚豔」,自此廖瓊枝開始與文化界結緣,經常受邀到學校示範講演,在活動中教授身段唱腔。對於幼年失學識字不多的廖瓊枝而言,要站在講台上對知識分子上課,這樣的「身份轉換」讓她惶恐至極,嚇到嘴唇「皮皮措」舌頭宛若打結般,但講演極為成功,學員反映相當熱烈。
自此,廖瓊枝積極投身於歌仔戲的薪傳與推廣,她嘗試摸索、構思歌仔戲教材的製作,回顧自身的養成訓練,參酌其他的劇種藝術,逐步紀錄整理,使其規範化、定型化、精緻化,試圖為歌仔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同時也著手進行內台經典劇目的修編重構,乃至於取材西方童話《灰姑娘》,量身打造「兒童歌仔戲」《黑姑娘》。這些由廖瓊枝字字推敲、句句琢磨所的戲齣,其實在在都是她的「戲夢人生」,所有劇中人的境遇情思,都猶然有著她自身生命的際遇投射與心志寫真,雖苦命悲情但卻生氣盎然,絕不向命運輕易低頭,永不輕言放棄退縮,強力散發著百折剛化為繞指柔的深邃能量,因而能臻至人性的昇華,自我的救贖與心靈的撫慰。
薪傳,向來是廖瓊枝的歌仔戲大夢,從台灣到海外,從台北到高雄,從校園到社區,從稚齡到長青等各種不同場域與身分階層,只要願意親近學習歌仔戲藝術,她總是以無比赤忱,南來北往不辭勞苦的奔波教學,因此也獲得了如「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國家文藝獎戲劇類」、「行政院文化獎」與「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等眾多殊榮獎項,肯定她對於歌仔戲薪傳與推廣的執著付出。她更將獲獎獎金捐出,成立了「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以保存、記錄、薪傳、推廣並提升歌仔戲表演藝術為宗旨,要「讓歌仔戲的大業萬年久長」。
從藝一甲子《陶侃賢母》精采封箱作
今年正逢廖瓊枝從藝「一甲子」的歌仔戲表演歲月,為了能將全副心力傾注於薪傳,她選擇封箱退居幕後,全力培育新生代的歌仔戲新秀。而二十六日起在國家戲劇院,由歌仔戲界老中青三代,與堅強製作群所通力合作的《陶侃賢母》,正是廖瓊枝在劇場中所綻放的最後一抹牡丹風華。曾永義教授特別為其「量身訂作」戲文,以「虛實點染」的歷史劇筆法,架構情節型塑人物,鋪寫陶母含辛茹苦養育東晉名將陶侃的事蹟,強力凸顯廖瓊枝精湛細膩的旦角藝術,讓觀眾能夠欣賞到她從年輕演到年老,含括了嬌俏花旦、堅毅苦旦、威儀帥旦與慈愛老旦等全面性旦行形象的詮釋與表演。
這齣具有正面積極性與家庭教育性的戲文,秉持著以史為綱、以戲寫情、以藝傳神的編撰理念,深化陶母「四度訓示」陶侃的情節關目,刻畫出陶母「紡紗積麻輔孤寡,剪髮待賓譽有誇。封鮓責書深教誨,舌戰奸宄膽量大」的賢德形象。筆者作為《陶侃賢母》的劇本改編者,深感此戲儼然是廖瓊枝人格典範與生命際遇的投影寫照,虛實映合了其台上台下的人生。雖曾歷盡滄桑坎坷,卻始終秉性剛強的她,憑藉著「為母則剛」的意念,將兒女們養育成人教育成材,為歌仔戲薪傳大業用心打拼奮力不懈,正如同戲劇中寬宏仁厚、清廉自持、堅毅卓絕、知所進退的陶母一般,以言傳身教體現了對歌仔戲的大愛。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