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點,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一身筆挺的西裝,從繁忙的辦公室匆匆離開,趕往城市另一頭的出版社。兩個小時後,他又在暮色中匆匆離開,趕回忙碌的辦公室,與金融海嘯留下的殘局繼續奮戰,直到深夜。
在這尋常的上班日,一位為工作焦頭爛額的金融CEO,為什麼要趕到出版社去見一名編輯,以及等在那裡採訪的記者呢?這回,他不是為了國家經濟大事,而是自己的人生大事──49歲的林克孝,即將在12月底出版生平第一本書《找路》(遠流)。當然,新書不是談金融,而是7年來他到南澳深山找尋「沙韻之路」,一場撼動靈魂的旅程。
被少女沙韻的傳奇吸引
故事起始於2002年,林克孝從一本山林探祕的書中發現,他很喜歡的〈夜光小夜曲〉原來改編自一首日文歌〈沙韻之鐘〉,而且背後有一則悲傷的真實故事:1938年,17歲的泰雅少女沙韻(Sayion)幫一位日籍老師揹負行李,從深山的家鄉流興社走到南澳,就在快到終點的獨木橋上,她在滂沱大雨中失足落水,從此不見蹤影。
「充滿戲劇張力的傳奇故事,總是特別吸引我,就像我喜歡在山間找古道,尋覓歷史的遺跡。」為了找到那條沙韻走過的日本警備道,林克孝說他「揹起背包,拿著日本時代測繪的老地圖,拎起一把山刀,砍進了這片埋著許多泰雅族舊部落的叢林。」
沒想到,每趟周末兩、三天的行程,他每次都在岔路遇見新的路。山不高,但很深,他在這片南澳山區的踏查,漸漸從直線變成網狀;東問西找,加上幾次險困山中被好心人搭救,這個闖進泰雅族南澳群(Klesan)領土的平地人,和山中熱情的原住民結為好友,還在他們的家族網絡下一個牽一個,連沙韻姊姊的家人、後代都一一認識了。當然,這條藏在荒煙漫草中、全程來回約需4天的「沙韻之路」,也被他一步一步地踏出來了。
與泰雅原民結為莫逆好友
現在,林克孝的家中擺滿泰雅朋友親手做的裝飾品、山刀、弓箭。「沙韻已經不是重點,而是我交了這群像家人般的朋友!」他跟著他們上山打獵,也請他們上台北喝個大醉。更溫馨的是,他在這段期間,遇見願意陪他闖蕩山林的人生伴侶,現在已成了兩個孩子的爸爸。
回憶與「山」的情緣,林克孝說他的父親愛爬山,小時候全家到阿里山旅行,沿著鐵道散步時,走著走著,走到了不能再進去的山地管制區,「我第一次興起強烈的、羨慕的念頭,我想成為一個有能力進入深山的人!」
因此,從國中起,他就會寫信給《野外》雜誌的作者討論登山問題;上了成功高中,他和學長們創立「登山社」;就讀台大經濟系時,還一度鑽研技術攀岩,辦了台灣第一屆攀岩比賽,也認識了曾出版《一座山的勇氣》(寶瓶)的著名山友高銘和。「在那個登山風氣不盛、山難頻傳的年代,特別感謝全力支持我的爸爸。」
40歲後頓悟登山的真諦
然而,就在他爬了幾次10多天的瘋狂行程、在山頭之間拼來趕去後,某一天他突然驚覺:「這種拼速度的爬法,不過是雪泥鴻爪,我到底抓住了什麼?我再也不要這樣爬山了。」
頓悟之後,卻要等到過了40歲,走了這趟慢悠悠的沙韻之路,他才找到與山相處的方式。「這種爬山的密度與深度是從來沒有過的。」林克孝妙喻,以前進到山中,仍自覺是外地人,是周遭危機四伏的「被獵物」,現在因為熟悉,加上泰雅朋友們的敞懷接納,「我和自然的關係改變了,以前黑夜在深山中的恐懼感,真的消失了。」
今年過年期間,林克孝決定提筆把他對「沙韻之路」的情感化為文字。「一開始不知從何寫起,後來決定不依時序、人物,而是以地點為綱,下筆後很快幾個月便完成了。」林克孝說話溫婉,深思熟慮,但筆下卻很「放得開」,語氣生動逗趣,平易近人。
靠登山態度應付金融事業
雖然是第一次寫書,但林克孝骨子裡可有著浪漫詩因子。大學時曾參加詩社,創作過許多以山為題的詩作,尤其鍾愛詩人鄭愁予,「因為他寫山,看得出他是懂登山的。」走遍台灣高山的學者楊南郡,也是他由衷推崇的作家。
然而,面對山林侃侃而談的林克孝,話題聊回金融本業,卻擺出頭痛的樣子笑說:「誰會熱愛工作?選擇這行是偶然,但對山的熱愛,是我的天生吧!」還透露當他快被工作壓力淹沒時,就會使出一招爬山爬到快累死時的「行屍走肉法」,「這時腦子裡千萬不要思考:我為什麼要爬?我為什麼要加班?就是非面對問題不可,硬著頭皮去解決。」這種態度,也讓他一路做到了今天。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