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麥可漢內克的《鋼琴教師》、《隱藏攝影機》所震撼過的觀眾,剛開始看《白色緞帶》時,可能會暫時有種錯覺,以為導演這次佛心來地給了我們一個比較祥和的世界。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外表拘謹平靜 難保人性無瑕

《白色緞帶》以一個德國北部偏遠鄉村為背景,時間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前的1913到1914年間。一名男性敘述者以平靜的旁白娓娓道來,我們接著會發現原來他是鄉村裡的教師,多年後透過回憶,來描述戰前村裡一連串不可思議但又從來得不到解答的事件:醫師騎馬時被不知誰綁起的繩纜絆倒而重傷、農夫的妻子工作時意外身亡、地主的菜田遭人惡意毀壞、還有孩童遭人凌虐。有些固然似乎是意有所指的仇恨所致,有些受害者卻又無辜的令人無法想像怎會有人為了任何理由下此毒手。

在那個重視禮教的保守氛圍中,所有村民嚴守著他們各自身分應有的分際,但拘謹的表象並不保證人性底層的純潔無暇,從男爵、牧師到醫師等上層階級,到村裡在嚴謹教育下成長的孩童們,每個人的平靜外表都只讓他們的黑暗秘密相形之下更加令人驚駭。當一群孩子被教育成喜怒不形於色,連生理與心理的基本反應需求都成為罪惡,人性自然的波瀾起伏將何去何從?是否會從最難以預期的角落以最匪夷所思的形式宣洩而出?

口述敘事方式 增添傳奇色彩

向來高度重視細節的麥可漢內克,在《白色緞帶》中以無懈可擊的考究與形式,建構出一個神秘又真實的世界,讓人幾乎很難想像這其實竟是一個原創劇本而不是文學作品改編。完美的黑白攝影與精心的選角,成功營造出老照片般的質感,將時空拉開到似乎遙遠卻又非遙不可及的距離。口述文學的敘事方式,為故事增添了無法確定虛實的鄉野傳奇色彩。但敘述者身為教師的知識分子身分,卻又無力看清謎團更無力改變現實,則又更加強化了觀眾透過這個故事而對於歷史與人性所感到的無奈。而這些細微的設計彼此是如此精準地互相契合,讓整部電影成為一件讓人無法挑剔的藝術精品。

探索納粹意識 思考集體罪惡

就在片中這個德國鄉村的故事不久之後,第一次世戰爆發,納粹的恐怖屠殺寫下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一頁。麥可漢內克意圖透過這個故事探索納粹意識形態根源的寓意當然很明顯,但從不提供解答的他,在《白色緞帶》中同樣從不說清任何事情,也不武斷地為歷史演化套上因果關係,畢竟納粹將仇恨偏見發揮到極致的駭人史實,至今仍是一處無法被簡化解釋的人性黑洞。

但片中故事提供的卻是一個思考的起點:是什麼樣的社會,可以坐視罪惡發生而置之不理?當每個人只有透過非理性的管道,才得以尋求自以為是的公理正義,是否終將凝聚形成更難以收拾的集體罪惡?而在集體的罪惡之中,沒有人可以自外其中,每個人都是幫兇,只是也許並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