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基之音」薛波在洋基主場播報了半個世紀,對數不清的球迷來說,薛波沉穩又帶有磁性的聲音,是他們現場看球的不變回憶。

中華職棒成立了20個年頭也不算短,卻沒有辦法出現屬於自己的聲音。目前的現場播報由中職記錄組的成員輪班,對球迷而言只是冷冰冰的聲音,無法活化為一股生命。

台灣的職棒曾經有過自己的聲音,那就是草創時期的播報組組長梁功斌。當時他是中職宣推工作的一部分,負責在現場用聲音帶動看球的氣氛,例如許多老球迷的共同回憶「波浪舞」,就是由梁功斌的聲音所發動。

然而在1997年台灣職棒分裂成兩聯盟的時候,梁功斌也是新聯盟的創始要角,成為那魯灣公司的副總經理。中職的現場播報此後未再出現過像「梁功斌」這樣的名字,甚至在倡行主客場制、宣推工作交由主隊負責之後,現場播報工作變得單純化,不再背負帶動氣氛的使命。

在兩聯盟合併後,梁功斌也淡出了台灣棒壇,轉戰北京開設棒球莊園,並在基層推動「強棒計畫」,矢志「找出中國王建民」。

曾與梁功斌在台灣大聯盟共事、也是資深廣播人及棒球主播的錢定遠表示,其實他們也都知道「洋基之音」,心中也有打造「台灣之音」的憧憬及夢想。但當年假球案一爆發,進場球迷立刻銳減,也讓現場播報員失去不少動力。

此外,20年過去,球團與聯盟有太多事情「只看表象、不學精髓」,夢想也愈來愈遠。

「請啦啦隊或許有助於現場氣氛,但隊員來來去去,不會有任何名字被留下來,」錢定遠說:「打造像薛波這樣、屬於棒球的長久回憶,我們卻沒有去做。」

打造球場內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元素,例如薛波這樣的播報員,才能與球迷創造更多聯結、吸引更多觀眾入場看球。塑造「台灣之音」的時機或許已過,但各隊若把主場播報視為炒熱氣氛的一部分,用心經營,栽培出「兄弟之音」或「統一之音」,不也是「國球」的寶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