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金融危機於25日引爆,一天多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經濟會議即決定,明年中國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與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也就是今年的刺激經濟方案,明年不退場。該項決定,與杜拜金融風暴顯有牽連。換言之,在國際金融「連環爆」的威脅下,中國政府對其國內市場,勢必繼續注資撐持,以防國際風暴進襲中國。
中國現在是全球「新興市場」的標竿,其國內市場有「倒不得」的壓力。萬一倒下來,則全球幾塊「金磚」跟著倒,那世界經濟的復甦,又要「推倒重來」,從頭再來一次。相信中國的決策層,現在一定有「善盡大國責任」的心理壓力。
偏偏中國經濟景氣,現在已走到一個階段性高峰,高處不勝寒,很容易滑落下來。最突出的表徵,是資產價格漲多了,已有泡沫成分。其中股市行情,現在是今年初的170%。房市行情,則為200%以上。產業資產方面,則有水泥、鋼鐵、平板玻璃、多晶矽等行業,因固定資產投資過多,目前已明顯產能過剩。
防泡沫破裂 恐吹大泡沫
所以,無可諱言地,中國政府對明年國內經濟的撐持,難度相當高。新決定的政策,是繼續放鬆銀根,維持市場熱氣。事實上這是不得已的選擇,因只有如此,市場上的資產價格才能穩住,不致泡沫破裂,而拖累金融體系。這種「放錢」行動,在杜拜金融危機爆發後,更形重要,等於是「把危機阻擋於國門之外」的防火牆。但不斷放出來的資金,如果錯誤用到投機的部門,又會帶來通貨膨脹風險,也將使資產泡沫越吹越大,把問題拖延到未來。
擴內需調結構 最佳策略
面對接連不斷的國際金融風暴,中國最佳的防衛策略,在於「練好內功」、「固本培元」。具體說就是擴大消費內需,及調整產業結構。如果中國居民消費能有「超常規」的跨越式提升,加上高科技產業發展、服務業擴張、製造業更新改造,則中國經濟增長將得到有力的內在支撐,國民就業率也會改善。這是中國抵抗國際金融風暴的最大「免疫力」之所在。
而在擴內需、調結構方面,不能忽略「兩岸相互取暖」的重要作用。自去年秋天爆發「國際金融海嘯」以來,兩岸間因有密切的經濟交流合作關係,彼此都減輕了受損的程度。大陸對台採購大單支撐了台灣的外貿,而台商提供的優質產品與服務,對大陸內需消費擴大,及部分產業的優化升級,助益也不小。一年多來的實踐經驗顯示,兩岸之合作對抗國際金融危機,有相當大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因此,杜拜金融危機的接續爆發,誠然對兩岸各自的經濟都帶來新的挑戰,但預料它也將進一步強化兩岸雙方「相互取暖」的意願及條件。
(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廈門大學經濟學博士)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