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收視大宗,是占中國三分之二人口的農民。在這個農業社會慶豐收的大日子裡,農民形象不免在春晚節目裡再現,包含趙本山在內的許多重要小品演員,都以農民形象角色走紅。

但「農民」在春晚小品中,只是一種笑點,例如,在服裝和語言上表現農民的過時和寒酸。當表現土氣的演員一上場,便惹人發笑,一開口吐露鄉音,更是讓人捧腹。另外一個笑點是城市與鄉村衝突的火花,包含城市人對農村的獵奇感,或是農民對城市人的報復等等。趙本山的小品最起帶頭作用。

其實不是真農民

然而在春晚節目中,不論藉著暴富的農民來宣傳黨的政績,或是由趙本山這類帶點狡黠與小聰明的農民,都不是「真農民」,他們只是以嘲弄形式複製與強化刻板印象。但這些小品卻因內容上暗諷時弊和語言上幽默尖酸而成為春晚每年的最大亮點。

《新周刊》的農民專題中曾表示,「當春晚形象固定化、手段套路化,春晚小品的直接命題也就順理成章了。如果再承擔部分宣教功能,小品想真好看起來,還真難。」同時指出,「趙本山、黃宏、郭達都演過農民,但最近幾年三人形象都已基本固定:趙演東北農民,黃演城市無產者,郭則是木訥知識分子,各擅笑場。發展到最後,為控制語言類節目取向,事先須經導演組授意,誰演什麼方向早已事先規定好。一年一度的春晚成了命題作文。」這樣的農村與農民形象,只會越來越困窘與不真實,對農村與農民無益。

這些「趙本山們」所塑造的「農民文化」,也是經由審查、斧正、操縱後的農民文化,非但無法代表農民,甚至扭曲且替代了真正的農民文化,讓農村以外的人們看不清農民文化的真實面目,這樣的春晚表演,已然僭越了真正的農民,成為虛像。

不如趙本山

中國前文化部長王蒙曾於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趙本山的可愛之處,就是他在主流媒體上大顯身手,卻始終保持著東北農民的趣味、語言、動作。王蒙說,春晚是很注意內容,可是除了趙本山,沒人敢在春晚說這樣搞笑呼嚨的內容。

對質疑趙本山小品的聲音,王蒙回應,諷刺的表演,表現的會是負面現象,但是趙本山小品裡頭有很多是和中國的農民一致的,如注重親情、鄉土與夫婦道。對於有人稱趙本山節目低俗,王蒙也表示,趙本山滿足的是媒體的要求,能給觀眾增加一點快樂。

相對於趙本山式的農民文化,王蒙認為,主流文化與所謂精英文化倒是值得深思發展與改善的空間,「知識精英們從西方發達國家學了那麼多知識觀念,卻因中國與西方的多元制衡社會大異其趣,精英們便只能吞吞吐吐,磨磨唧唧,令人覺得他們是沒有找到感覺或找錯了感覺。他們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什麼,還不如趙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