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落葉歸根》入圍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趙本山,有「小品王」、「東方卓別林」、「中國笑星」等美譽,並連續多年獲得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一等獎,是家喻戶曉的知名諧星。但因為中國春節晚會對中國當代文化來說,有相當的地位,因此,屢受青睞的趙本山也受到不一的褒貶,尤以文化界為甚。前文化部長王蒙曾以〈趙本山的文化革命為題〉,論述了趙本山現象,引起文娛界爭論。
《讀書》這個在中國具有影響力的人文思想的雜誌,今年初刊登前文化部長王蒙撰寫的《〈趙本山的文化革命為題〉一文,評論趙本山及其文化意義。王蒙指出,「趙本山現象」是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典型,他一方面肯定趙本山的「文化革命」,一方面又擔心「只靠趙本山等可愛土明星恐不足以向歷史交待」。同時,他呼籲全社會反思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並尋求更好的出路。
「有些精英或自命精英的人,對電視小品是不買帳的。」王蒙表示,一位文藝評論家很早之前便撰文說他看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再看中國的喜劇小品,非常沮喪慚愧。甚至,還有幾位文化部門主管議論:「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後,現在代表中國的會不會是短信段子與小品?」
儘管王蒙以此破題,但話鋒一轉,表示趙本山的表演對精英幹部來說雖然低俗,但趙本山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相當典型的現象,「趙本山只飾演小人物,正是經過改革開放發展,小人物才展現其願望與可能,透過這些輕鬆矇騙的橋段,稀釋過去習慣的教條。」王蒙進一步表示,「在連京劇都高唱政治口號的同時,趙本山的小品卻大大方方地調侃裝傻。這不令人耳目一新嗎?」
儘管如此,王蒙還是略帶憂心地表示:「我們在稱讚趙本山時不能不心痛地想到,過於靠趙本山的文藝過年,與中國的偉大歷史、偉大現實、偉大的可能性並不完全相稱。」亦即,光是趙本山,並無法涵蓋全中國的文化面,凸顯趙本山,也犧牲掉更多豐富的中國文化與表演。這值得憂心。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