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什麼了不起的再說了/要不是我們/你們到哪兒吃東西呀/毛主席說啦「農村包圍城市」/現在我們來到你們這兒/怎麼著吧/你們有什麼呀/瞧你們慣的/這個不行還那個不行/有什麼呀崔建〈農村包圍城市〉
飛速發展的中國、沿海亮麗的城市幾近讓人忘記那曾經滋長孕育中國的廣袤大地。一直以來,長於中國農村之中的,從來就不只是穀粟米稻。經濟的農村、戰鬥的農村、政治的農村、宗族的農村,皆有著從土地裡長出的不同故事。
「以農村包圍城市」,當年這句響亮的口號為毛澤東打下了新中國的版圖,但是隨後為了推動工業化所執行的「以農村扶植工業」政策,則使中國農村地位大幅降低,城鄉之間的不平等也因此出現。過去,農村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默默扮演著支撐城市經濟的角色。
而到了七○年代末期,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聲卻也是由農村所響起的。1977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推動包產到戶制度,在共有體制下人們聞到了資本市場的氣息。但是,隨之而來的經濟改革開放並未改善農村的條件,直到2000年前後,中國農村問題才重新獲得政府重視。
發展藍圖下的裂隙
如果說江澤民、朱鎔基掌政時期,是為了貫徹鄧小平所確立的資本市場路線,那麼接替的胡錦濤、溫家寶政權則試圖彌合經濟發展藍圖下的裂痕。在2000年前後,一系列關於農村調查報告的出版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年時為湖北省幹部的李昌平,以一封書信上呈總理朱鎔基,並直言:「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隨後集結書信出版《我向總理說實話》一書,力陳農村問題。在此之前,早有學者曹錦清針對河南農村寫下《黃河邊的中國》,而後陳桂棣、春桃共同書寫的《中國農民調查》也在2003年問世。
這些著作多由作者走訪調查,第一手見證農村問題,其中不乏政府官員腐敗、農糧價賤與徵地糾紛等問題。這些作品肩負起為農民發聲的責任,因而引起廣大迴響,由於文中直指農村沉痾,進而迫使政府重新面對三農(農村、農業與農民)問題。在2001年,「三農」一詞列入政府相關政策之中,在政策上有了具體調整。
「中央一號文件」為中國政府每年宣示重大政策的首要文件,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曾在1982至1985年期間發布以農業、農村與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但是在這之後中央一號文件短暫失去對於農村問題的關注,直到2005年,在民間壓力、學者建言之後,中國政府才重新把中央一號文件重新定調為「三農」問題的重大指示,直到今年我們都可以見到中國在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於農村問題的調整與回應。
但事實上,「三農」一詞是由中國農村專家溫鐵軍於1996年所提出,溫鐵軍接受媒體訪問時則表示,「三農」概念的提出是匯集過去幾年各界對於農村問題討論的成果。如果往前追溯,關於三農問題的討論從沒間斷過。
集體土地 問題之源?
1950年代,毛澤東為了加速城市工業發展所推動土地改革,現在則成了中國土地所有權的基礎制度,同時也向眾人宣告著中國仍是社會主義國家。然而,當年所奠定的集體所有制度,在中國轉向資本市場的此刻,卻成了問題叢生的根源。
農村集體土地意味個人無法擁有私人土地,在土地的使用、租賃也多受法規限制,農村土地因而無法自由在市場買賣。如此一來,便常見政府為了推動建設,以低於市場價格徵收農村土地,導致農民權益受損,又或聞農村在缺乏監督機制的情況下,幹部在任何一處獲利的機會徇私牟利。這些故事在近來中國與日俱增的上訪案例中屢見不鮮,更成為農村基層中的重大隱憂。
走向工業化的中國,農業再也不足以支撐農村經濟,為了謀生,大量農村人口紛紛出走,遠赴城市打工,留在農村的多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以及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此時,城市化的腳步瓦解了傳統農村以人際網絡為基礎的交往,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所描述的宗族、人情一點一滴的流失了。中國的農村變得與過去不再相像,城市的繁榮並未蔽蔭遠方的土地。
即便中國政府近來在相關政策上,逐漸重視「三農」問題,也試圖在稅賦、教育等公共福利給予扶助,然而這些措施還是無法根治中國「三農問題」,尤其中國長期抑農扶城的意識型態,使得城鄉之間不平等由來已久,農民發聲的管道更受到忽視。
遠的,三農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不平等的嚴峻表徵;近的,農村與現代化過程之間的交會,則衍生不同的現象與問題,城中村、農民工、徵地、農村腐敗……,這些都成為中國政府飛速發展之際難以迴避的問題。
如今的鄉土中國,農民的身影逐漸模糊,汗水不再豐饒大地,嶄新的建築物拔地而起,新時代的中國飛速前進,人們腳下的土地不斷改變,在國家發展進步的美夢中,來自農村的願望只能在黃土上低吟迴蕩。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