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離開縣委書記崗位整18年的老同志,只因在任5年半的工作,被當地百姓永遠牢記。如今,該縣是中央確定的改革開放30年18個重點調研典型之一,是全國排名24的百強縣。這個縣叫壽光,這位書記是王伯祥。

縣委書記既是一方統帥,又是基層幹部,他們能力的高低、執政水平的好壞,往往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發展狀況,更決定著民生的饑暖與地方的安定。真正的「父母官」,將會在百姓心裡和地方史志中青史留名;而貽害一方的「縣太爺」們,落馬之時也就成了百姓彈冠相慶之時。一善一惡,可謂天上地下。

百姓需要怎樣的「父母官」?從王伯祥的事例來看,不需要當政多少年,更不需要搞多少面子工程,只需要把地方的發展問題解決好。筆者身在山東,素聞壽光強縣的大名,對這位讓壽光發軔起來的縣委書記也是聞名已久。

王伯祥也只是一個案例。此前,《人民論壇》雜誌在人民論壇網、人民網推出了「公眾對縣委書記形象有何期待」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百姓「對縣委書記的最大期待是執政為民,清正廉潔」,除此之外,對於「新時代最需要什麼樣的縣委書記」,則有62%的人選擇了「心繫百姓與百姓同甘共苦」。幫助地方發展經濟也罷,清正廉潔、執政為民也好,或是與百姓同甘共苦,只要做到其中一條,百姓們便會感恩戴德。

不爭的事實是,這樣的官員還是太少了。清正廉潔、謀求經濟發展和與百姓同甘共苦都應該是縣委書記的本職工作,怎就成了「稀有元素」了呢?對於相當一批縣領導來講,他們或許只有當落馬時,才會想起「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來。

遇到一個清官好官,一縣經濟可以發展上去,民生可以多一些溫暖;但是貪官也是可能隨時出現的。而現代政府的含義中,卻是沒有清官之說的,因為在一個監管到位、權責明確的制度之下,百姓愛戴的縣委書記是在自然過程中出現的。

毋庸置疑,相對於「青天大老爺」和「父母官」而言,百姓更期待一個好的體制,一個良性循環制度。而不是把「父母官」的期待,寄託在偶然因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