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年代,還在共產鐵幕之下的波蘭,出現了一位渴望「跨出邊境」的年輕記者。剛進報社的瑞薩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鼓起勇氣向總編輯說:「我想到國外採訪。」在當時與外隔絕、出國乃屬大事的波蘭,主管被他的話嚇了一跳,但一年後,他被派往印度,接著是中國。
之後,卡普欽斯基成為波蘭通訊社唯一的駐外記者,足跡遍布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比起路透社、美聯社等資本雄厚的新聞社,他的資源微薄,身邊沒有翻譯,只住得起破爛的小旅館。但在往後四十年的採訪生涯中,他藉由報導,將風起雲湧的世界景象帶回封閉的波蘭,影響深遠,也奠定他報導文學大師的地位。
開路先鋒 波蘭唯一駐外記者
卡普欽斯基曾說:「去哪裡都無妨,因為重要的不是目標、目的地、終點,而是幾近神祕而超越性的那個舉動,亦即跨越邊界本身。」
卡普欽斯基一九三二年出生於波蘭,二十三歲首度出國到印度,之後走過近百個國家,特別關注非洲革命和政變,也曾多次死裡逃生。他發展出深富文學性的報導風格,曾出版多部作品,包括記錄安哥拉內戰的《生命另一天》、論述衣索比亞末末代國王的《帝王》、根據伊朗革命寫成的《王中之王》、見證中美洲戰事的《足球戰爭》等書,被譯成卅多國語言。
他二○○七年過世不久前的著作《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則近期剛在台灣出版。在長年的採訪旅途中,他隨身攜帶的一部書,就是一個上司送給他的,希臘哲人希羅多德(Herodotus)的經典作《歷史》。
希羅多德被尊為「歷史之父」,他在兩千五百年前寫成的巨冊《歷史》,涵蓋地域、民族、城邦各面向,比司馬遷的《史記》還早了約五百年。在《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中,卡普欽斯基回溯他的記者生涯,以及希羅多德的思考及世界觀帶給他的啟發。
走訪百國 希羅多德是啟蒙者
他在書中談到,在西方世界仍以希臘與波斯為兩大勢力為首的時代,希羅多德就上路了。希羅多德每天晨起便趕往異地旅行,足跡遍及小亞細亞、愛琴海島嶼、巴比倫,並沿著巴勒斯坦去到埃及。他的腳步尚未橫越印度以東,但他以波斯與希臘的征戰為主軸,窮盡一生以探討戰爭的起源為何、為什麼民族與民族之間會挑起戰爭。
卡普欽斯基表示,希羅多德帶著癡迷而熱情的童心,認識一個個不同的世界,「他最重大的發現就是:唯有與他方世界相遇,有所比較,我們才有辦法定義自己的身分認同。」
希羅多德這位先行者也刺激著卡普欽斯基不斷上路,看見寬廣而多樣的世界,拓展世人的眼光。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