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對兩岸的政治協商表露某種的緊迫感,希望搭大三通便車,為兩岸政治協商打開一扇門,即便是一扇窗,對兩岸關係發展都有質變上的意義。

這種緊迫感,部分來自對馬政府四年任期後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有一種內在危機感,擔心夜長夢多,兩岸關係一夕變天,而羅援對馬政府「三不」政策的批評,其實就是後者的一種心理投射,在解放軍當中尤為強烈。

面對兩岸政治協商,大陸愈緊迫,台灣愈要冷靜,香港就是面鏡子,「一國兩制」在香港一九九七年前後,出現截然不同的對待,回歸一旦底定,在「一國」之前,中共對香港「兩制」的尊重,只剩民族復興下的陪襯。

卅年前,自負的香港人以「阿燦」(老土)形容大陸赴港新移民,極盡嘲諷之能事。如今,自認富裕並比大陸自由的香港人,曾幾何時在經濟和政治上開始變成「港燦」。台港兩地情況固然不同,但台灣的經濟若只看大陸而不放眼世界,「台胞」早晚要變成「台燦」。

在政治上台灣若頭腦發熱,倉促談判不堅持原則,享有民主人權的台胞,也可能在大勢底定後淪為政治「台燦」。香港是一面鏡子,需要台灣不斷擦拭,看清自己,也看清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