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2010年中國大陸仍將會繼續加強調結構、擴內需,因此台商在大陸的內需市場還有很多的機會。但台商應該朝高端品牌、高附加價值,具獨特性的產品發展,才能和在地的業者區隔。同時政府應加強人才培訓,協助台商升級。
每到年底,中國大陸便會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下年度的經濟主軸。2009年的經濟主軸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目前「保增長」已經達到目標,保8應該沒有問題;「擴內需」似乎不盡理想,「調結構」更是未如預期。而且這次保增長其實整個中國是用非常手段,從政府投資拉動,以4萬億元投資,基本上都是基礎建設,這對整個結構調整沒有很大的作用。
錯失調結構時機
中國大陸本來應該藉由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徹底把產業結構調整過來。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從加工貿易變成自創品牌,從出口市場變成內需市場,用這樣的轉變做結構調整,從低端產品向高端市場延伸,但這次的調結構並未真的達到策略目標。
中國政府每次公布的數據,都讓大家覺得中國經濟還很好,但這不是真正有助於企業的持續發展。因為當大家都覺得經濟還很好時,廠商就會把從銀行融資到的錢投入虛擬經濟,而不是投入企業擴張或改善體質,這時泡沫經濟就出現,玩樓市、玩股市,反而抑制調結構的時機。失去這次金融風暴的時機,那要再等到什麼時候?
廠商的邏輯就是當你沒有外在壓力,他自己去調結構是很困難的。企業跟人一樣,要有痛苦才會自省、才會反思,才會去努力,知道下個階段是什麼,這個時候錯過一次時機,調結構沒有達成。
擴內需的概念基本上是擴大消費。大陸因為社會保障體系比較欠缺,像醫療保險、教育等制度不完整,老百姓的儲蓄意願就會很高,不願意消費。
很多中國經濟學家就說,去年訂9字箴言時,順序上應該是調結構、擴內需,才能夠保增長。但是從政府角度,我是目標先講完,至於手段則放後面,所以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但這從邏輯角度來看是不通的,因為保增長是最後的績效。
下階段成長看內需市場
我預期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會繼續加強調結構、擴內需。所以今年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提出來,中國要積極朝戰略性產業發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發展、空間海洋開發(太空開發、海洋開發)等,這都是未來大陸新產業的發展趨勢。
因為大陸要擴內需,我認為大陸內需市場台商現在還是有很多機會。就像旺旺、康師傅、統一、捷安特、85度C、兩岸咖啡、哥弟等,在大陸都發展得很好。
這兩年來台商在餐飲業的競爭力也顯現了。以上海為例,上海人很喜歡的餐廳大概都是台灣人開的,季諾咖啡、鼎泰豐、王品牛排、西堤等。餐飲這塊台灣人是有優勢的,因為台灣美食精緻,能真正打動消費者。
台商要攻大陸內需市場,會面臨幾個困難,首先就是品牌知名度。中國市場是個兩極化的市場,高端非常高端,低端非常低端,高端都是歐美知名奢侈品品牌,台灣到目前為止,比較有名氣的就是法藍瓷,還有琉璃工坊。
走向高端市場
台灣品牌大概都位於中檔市場,因為低端又有大陸自己本土的業者在競爭,所以台灣企業一定要往上走,因為品牌愈往上發展,競爭對手才愈少。台灣最大的優勢是我們國際經營人才多、創意人才多。台商應該慢慢朝高端、附加價值高,具獨特性的產品發展。
從內需角度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等城市都已經發展得非常好,這些城市任何一個都比台灣大多了,台商能夠攻占一個城市的內需市場就不得了。像星巴克,光在華東的店數就比台灣多。
4原則評估內需市場潛力
以我多年來考察大陸投資環境的經驗,要評估各城市內需市場的潛力,有幾個重要指標。第一,當地人均GDP要達到某個水準,否則消費力上不來的,如果要做高檔消費,GDP大概要6000美元以上。第二,人口數至少要300萬人以上的城市最好。
第三,當地政府對商業設施、投資有獎勵和優惠。如果當地政府不支持,商業發展就有限制,像成都就很歡迎台資企業去發展商業。
第四,當地勞動力的素質。因為你要做高檔品牌,又是服務業、內需產業,這都需要服務人員。服務人員的態度、價值觀如果不到位,那生意就完了。只要人員素質一提升,大陸市場絕對有利可期。
在台灣已經有品牌的台商,轉攻大陸內需市場會比較容易。但塑造品牌需要砸很多錢,台灣人這方面比較保守,大陸人膽子就大,他可以看準北京奧運會,一砸就是3億、4億廣告費,他們很多打品牌的邏輯是非理性的,但如果讓它抓對機會,品牌一下子就上來了,台商的思考都比較理性,最後往往大陸人就會勝出。
在中國這麼廣大的地方,沒透過廣告很難打開知名度,所以內需企業大都採取「廣告先行、促銷接後」的策略。
協助產業培訓人才
我認為台灣政府應該積極協助台商轉型升級,不只是轉型,最主要是升級。
在協助產業升級方面,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人才培訓,例如外貿協會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ITI),過去的培訓重點主要針對台灣主要外貿市場,包括日本、美國、歐洲、德國等,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將來應該轉向新興市場,大陸就是新興市場;下個階段也該培訓熟悉印度、印尼、越南等國的貿易人才。新興市場人才,不要只看歐美,也可以請大陸人。兩岸人才活化很重要,沒人才談升級。
(林美姿、萬年生╱採訪,萬年生╱整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