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MOU簽完第2天,外資大賣金融股,顯示不看好金融業能在大陸獲利。相較過去數年,台灣農民的身影,從福建、廣西和海南等地,往北方、西部擴散,其實台灣該以自己的強項登陸競爭,而非以雞蛋碰石頭方式去飛蛾撲火。
新聞說
台資金融機構投資大陸,將進入一波新高潮」。《第一財經日報》11月19日報導:兩岸正式簽署MOU,很多人預測,台資金融機構會大舉西進,並帶動台灣金融股一波高潮。
「台資農業加速湧進大陸,創業園成發展大農業的良媒」。《第一財經日報》11月報導:目前中國開放14省,共20家台灣農民創業園,並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台灣農民進駐。因為台灣農民對ECFA的良好預期,很多人開始大舉進入中國。
台灣觀點
MOU簽署,並不直接涉及兩岸金融機構相互設點經營業務的市場准入問題。加上兩岸都加入WTO,大陸不可能單獨給台灣比其他國家更好的條件,台灣金融圈若以為MOU簽署代表一路坦途,實屬妄想。大家若回顧過去10年花旗與匯豐等與外資進入大陸市場的經驗,將知道進入市場不代表達陣,實力拼搏才剛開始。
此外MOU簽完第2天金融股就大跌,外資賣出股票也代表不看好台灣金融業能在大陸攻城掠地。股市確是市場的先知,這應該是值得關注的一個信號。我認為,台灣金融業要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並說服大陸金融業彼此合作利基,這才是台灣金融業的制高點。若輕信首席代表建言,拚命說服股東增資以廣設據點,只是過度高估本身實力,投入深不可測的大陸市場,而妄想沾扯中國故事,拉高股價出貨,更將為自己的未來畫下句號。
比起台灣的金融大軍可能紛吃一嘴土,台灣農業尖兵現正在大陸攻城掠地。以台灣農民創業園的這則新聞來看,其實台灣反而該挑自己較強的產業到大陸競爭。過去很多台灣農民較保守,不願意到中國創業,因為常遭遇租地與租金問題,但最近已慢慢解決。
大陸很多地方透過土地流轉程序,基礎設施愈來愈完善,很多創業園區與周邊新農村建設同步進行,使得台灣農民也開始了新一波的西征。目前除了福建、廣西和海南等地區,也越來越多的台灣農民往大陸北方、甚至西部發展,使得溫帶地區都見台灣農民身影。
須知兩岸農民大多是兼業小農民,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較低,收入普遍也不高,很難面對世界競爭。如果兩岸能調整農業與農民政策,使農業朝多功能發展,兩岸農業就有機會在國際上打場漂亮的仗。
新聞說
「財經媒體變局:個案or趨勢」。《第一財經日報》11月報導:《財經》原總編輯胡舒力離開,只是中國財經媒體動盪的縮影。綜觀中國,財經媒體最近有很大的變局。前《中國企業家》總編輯牛文文創立《創業家》雜誌;《經濟觀察報》前執行總編仲偉志宣布成立「遠見傳播」;何力在個人微博透露,《21世紀經濟報導》也會有人事變化。
「央視招標前夜:新媒體VS傳統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11月18日,中央電視台黃金資源廣告招標會開拍,預期招標再創新高,超過150億人民幣(下同)。
台灣觀點
中國財經媒體近期的變局說明,中國傳媒產業其實還不成熟,很需要反思其商業模式。中國財經傳媒剛起步、市場化程度不高,很多媒體人面臨做好新聞或營利,以及尊從長官指導的矛盾,難以體現從業人員的個人價值。加上中國資本市場最近有巨大套利空間,一旦獲資本家青睞,很多媒體人就認為不如歸去。
過去30年來,中國累積了大量財富,對精神和文明需求日益凸顯,傳媒產業的發展是中國軟實力的一環。《財經》的人事變動,代表行業領先者已開始預見資本化的自覺選擇,中國讀者也將迎接財經媒體的新時期。
央視招標新聞則顯示,經過2008、2009年的經濟危機,大企業還是願意把廣告投放在占有絕對性地位的央視。2008年廣告市場中,電視占76%份額,高居榜首;中國互聯網、戶外電子屏幕代表的新媒體,近幾年則增長迅速,廣告總量從2005年不到66億,2008年已快速增加到275億。
新媒體發展速度確實可能超過傳統媒體,但新媒體一定不會取代傳統媒體,而是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台灣媒體人具備難得的獨立視野及深厚的財經基礎,若能擺脫台灣八卦,多加注意中國近期的變局與傾向,將發現前程廣闊,不用再怨天尤人、整天高唱懷才不遇。
新聞說
「液晶面板產業產能過剩」。《第一財經日報》11月19日報導:TCL股價因投資8.5代生產線,連續2天漲停。不過中國工信部訊息司司長肖華在深圳開會時指出,中國液晶面板業未來絕對會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參與LCD產業的巨頭也有類似擔憂。
台灣觀點
從公開資料可看到,京東方8代線8月已動工、LG在廣州投建8.5代廠、崑山龍飛光電將創造8.5代線,彩虹集團、CEC和夏普合資都要投建8代線。2年後,中國至少會出現8條高世代LCD生產線。
國外研究機構發現,2013年中國內陸液晶規模有4500萬台,如果全部按32吋計算,3條8代線就可滿足需求。就算42吋、55吋通通算進去,全中國也只要6條線,如果這些工廠全部都投產,產能很明顯將過剩。此外包括夏普與三星等企業,正謀化11代、12代線,想見未來必定面臨殺價競爭。
中國彩電高層不是沒看到未來風險,但陷入不投資面板上游資源,產業發展就會受制於人的窘境。
目前除三星、LG與夏普掌握上游面板資源,並垂直整合產業鏈外,其他日本與台灣LCD廠商,對上游面板資源的掌握其實非常薄弱。
最近台灣群創用74億台幣收購奇美面板,台灣新聞輿論跟以往一樣,被業者綁架,紛紛撰稿LCD未來充滿機會。其實群創在此之前,也收購索尼北美電視工廠,希望提高全球光電領域地位。群創主要生產中小尺寸的LCD,鴻海一直規畫想進軍大尺寸項目與光電產業園,但受限台灣政策,目前無法直接宣布在成都的具體合作項目。
新奇美如何掌握並做深產業鏈,將是群創未來發展可觀察的重點,台灣投資人更要學會拉高視野,看懂產業趨勢,別老以為「併購」必然是利多,這很可笑的。
(記者萬年生╱整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