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家電下鄉不但是大陸提振內需消費的重要措施,也一直為台灣業界及媒體所關注,如今一年快要過去,到底政策成效如何,呈現了哪些問題,大陸家電業發展前景何在,我們特別選擇三篇大陸評論文章,從不同的面向展開討論。

按照商務部今年2月的說法,今年用於家電下鄉的財政補貼資金有200億元人民幣左右,大概能拉動約1500億元的農村消費。

截至9月份,家電下鄉銷售額仍未能達到400億,今年預計即使要實現800億的銷售目標都比較困難。因此想單靠部分補貼來希望農民都去搶購家電,仍不太現實。

家電下鄉的贏家與輸家在業績上有天壤之別。截至10月31日,銷售額累計超過20億的中標企業共有9家,超過10億有17家,排名前三的為青島海爾、合肥美菱以及珠海格力。14家中標企業的登記銷售量和金額均為零,其中包括UT斯達康、廣東好迪、江蘇春蘭等多家知名企業。

經歷8、9月家電下鄉銷售額的連續下滑後,10月分家電下鄉終於迎來了銷量的井噴,單月銷售量達704.7萬台,銷售額超過120億元,創下家電下鄉在全國推廣以來的最高峰。

即便如此,到10月底完成的500億元的銷售額與政府預計的上千億內需相比,還不到一半,難道是農村市場被嚴重高估了?

好在,家電下鄉最高限價的取消已成定局,也成為各企業加碼的動力。工信部表示,當時提出最高限價,是考慮到農村消費者的購買力有限,希望通過價格上的限制,避免出現商家坑害農民的情況。但最高限價導致下鄉家電型號單一,而且農民的消費需求比想像中更加多元化,政策本身是在抑制農村市場的高端購買力。

然而,截至10月31日,各中標家電企業發貨量累計6587.51萬台,銷售量僅為2787.8萬台,仍有逼近3800萬台的庫存,這無疑將給渠道商帶來沉重的物流成本壓力。

家電下鄉是在財貿政策方面的突破創新,也逐漸成為農村市場最受歡迎的政策之一。

不過,有14家中標企業的登記銷售量和銷售額居然全部為零。而對一些在家電下鄉進行重點投入的企業來說,僅銷售額突破10億元的就有17家,同樣的政策,同樣的補貼金額,為何會出現如此差距?當初這些企業為了獲得家電下鄉的資格差點打破頭,回頭來卻頭枕著獲准的資格睡大覺。到底這些企業拿政策資源幹嘛去了?

這些零銷售的企業要好好反省,是自己的品牌不行、渠道不行,還是根本就沒把家電下鄉當回事?畢竟誰都沒有權利去浪費國家的政策資源。

(摘自《南方日報》2009-11-27,作者為該報記者蔡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