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家電、汽車等市場的繁榮,拉動了城鄉特別是農村市場消費。但通過財政補貼來刺激消費的效應,主要著眼於短期,其可持續性難以保證。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前三季度投資對GDP增長貢獻7.3%,消費貢獻4%。雖然較前略有增長,但並不明顯。消費內需總體上依舊平穩發展,缺乏大幅提升的動能。
這種狀況必須有所改變。今年政府投資較去年同期增加130%,如此大規模的投資不可能長期持續。況且任何投資的增加都會表現為產能的上升,如果沒有消費的最後埋單,投資最終會形成損失。
另一方面,前三季度我國出口總額同比下降21.3%,儘管降幅逐月收窄,但由於美國消費需求低迷,我國經濟將在較長時期內繼續面臨外需萎縮的壓力。因此,推動經濟增長向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拉動的轉變,是實現平穩持續增長的現實要求,也是優化結構、激發內生活力的必經之路。
如何讓老百姓花錢一直是難題,農村被視為擴大內需最大潛力所在。過去,農村消費啟動不足是由於「看病難、看病貴」。近兩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負擔,但個人能得到的醫療補償與龐大醫療支出相比無異杯水車薪。一些補貼政策運行時出現偏差,沒落到實處,降低了受益程度。一系列惠農政策固然使農民負擔減輕,但如何使農民收入真正有明顯提高,看來尚乏良策。
城市居民用於購房、教育以及醫療的消費支出逐年上升,沉重的經濟負擔勢必擠壓其他方面消費的增長,最終結果就是老百姓有錢不敢花。
儲蓄過度,這是一些西方國家給中國的定義,但老百姓的錢包恐怕不如想像中那樣是鼓鼓的。近年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少數超富階層的超高收入常常將普通居民的收入平均上去。
國際經驗表明,收入分配問題的改善對於促進經濟進一步增長十分關鍵。推進以擴大消費內需為核心的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當長時間內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發表意見